藏识|与师同住五百年 挟取飞来复飞去——张岱在灵隐之三生石与具德和尚

编辑:两车 日期:2023-07-14 09:00


灵隐寺右侧半山的韬光庵,曾有一段诗人佳话,张岱在《韬光庵》中写到唐代宋之问夜宿此庵,吟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如何接句,思索良苦。时有老僧续吟:“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讶其遒丽,遂续终篇。第二天访僧,没有见到,有人告诉宋,那是在此避难隐居的骆宾王。现在绍兴城东南十里的标高香炉峰顶上,一块岩石刻有“门对浙江潮”的诗句,可为呼应。张岱曾在香炉峰的天瓦庵读过书,又在灵隐山的岣嵝山房读书,杭绍两地在张岱一生中互相联系,后人在香炉峰刻此诗句,可能也有此意。


“三生石”在灵隐的下天竺,此石现在被注意的游客不是很多,这应该是灵隐文化中的一处重要景点,张岱把苏东坡的《圆泽传》引录到他的《三生石》中,并附录了王元章和苏东坡的几首诗作。“三生石”是一个非常传神的故事,可以引发人们对于“缘份”的遐想。“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这正是平时人们常说“三生有幸”这个成语的来历。古典名著《红楼梦》借此作为宝黛故事的缘起,为三生石增加了文化内容。

灵隐文化,在张岱笔下的诸多景点中,本人尚没有找到青莲山房,也不知其原始位置应该在哪里。青莲山房是包涵所的别墅,包涵所与张岱祖父张汝霖过从甚密,张岱在《陶庵梦忆》的《张氏声伎》中写道:“我家声伎,前世无之,自大父于万历年间与范长白、邹愚公、黄贞父、包涵所诸先生讲究此道。”可见青莲山房与张岱有一定的渊源,他笔下的《青莲山房》是多修竹古梅,有深岩峭壁,掩映林峦间,台榭之美,冠绝一时,文后引录陈继儒的五言诗两首。(陈继儒是江苏松江府人,明代文学家、画家,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等,与张岱祖父张汝霖颇有交往。)陈继儒笔下的青莲山房是:“造园华丽极,反欲学村庄。编户留柴叶,磊坛带石霜。梅根常塞路,溪水直穿房。觅主无从入,裴回走曲廊。”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处所,应该是颇能吸引游客的景点。


张岱关于灵隐最著名的散文是《灵隐寺》和所附的《寿具和尚并贺大殿落成》诗。《灵隐寺》虽然篇幅不算长,但可以看成是有关灵隐寺的重要文献,文中简要叙述了这座寺院的历史、几次重建的时间,着重记述他的族弟具德和尚如何惨淡经营,终使古刹的大殿、方丈落成,寺院再增辉煌。

具德和尚(1600—1667)于明崇祯八年(1635)赴杭州安隐寺,协助弘忍撰《五宗救》后,归隐绍兴会稽云门,主持云门广孝寺,名动诸方。继迁山阴安隐、显宁等寺,以后又居杭之佛日、灵隐及会稽华严等寺,先后凡开十座道场,雷震海内。他说:“具和尚为余族弟,丁酉(1657)岁余往候之,则大殿、方丈尚未起工,然东边一带閎阁精蓝凡九进,客房僧舍百什余间,棐几藤床,铺陈器皿,皆不移而具。香积厨中,初铸三大铜锅,锅中煮米三担,可食千人。”具和尚对张岱说:“此弟十余年来所挣家计也。”“逾三年而大殿、方丈俱落成焉。”张岱《寿具和尚并贺大殿落成》诗的首两句是:“具德和尚行脚来,山鬼啾啾寺前泣。”他在《呼猿洞》中记载明季时尚可见黑白猿,但一般只能见到其中的一只,具德和尚来这里后黑白皆见。


张岱作为我国历史上有相当地位的文化人,在灵隐留下重要的文化遗产,今天如果整合灵隐寺周边的冷泉亭、呼猿洞、三生石等景点资源,重建岣嵝山房、青莲山房,设立纪念馆,陈列与灵隐有关的文化名人,定能对灵隐寺当代文化建设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由此个人还认为在编修《灵隐寺志》的基础上再选编一本《历代诗人咏灵隐》,收录有关灵隐的主要诗篇,供游客来灵隐时选购。同汇编一部较为完备的《灵隐诗文集》或《灵隐全书》,作为《灵隐寺志》的配套典籍,供各大图书馆收藏,对进一步传播和研究灵隐文化将不无积极意义。


(本文作者胡文炜为绍兴市越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原题《张岱与灵隐》,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