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3-08-12 14:28
法演禅师是北宋中后期临济宗杨歧派的著名禅师,俗姓邓,今四川绵阳人。少年出家,35岁时受具,住成都习《百法》《唯识》,后游方各地,历十数载。最后经浮山法远禅师指点,得法于白云守端禅师,言下契悟,成为杨歧派法嗣。先后住持安徽舒州白云山和湖北蕲州五祖寺等处。
法演禅师学佛有一种执着的精神,凡是他不理解的地方,一定要弄个清楚。有一次他问师父:“什么是冷暧自知?”师父没有给他一个确切的答案,而是指示他到南方丛林参访大德高僧。于是法演禅师便负笈南下,跑遍了大江南北。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参访到白云守端禅师,并在其指点下开悟。之后,他住持蕲州五祖山五祖寺,往来于舒州各地传法,被后人称为“五祖法演”。
法演禅师的禅风特点是“随机答问,因事举物,不假兴新,自然奇特”,他的语录通俗易懂,明白如话,而且颇善作诗。法演在参师得悟时作诗,上堂说法开示、回答学生请示问题时作诗,与人交往处事时也作诗。据有关资料记载,杨岐派的传人中数法演作的诗最多。而这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法演禅师所作的山居诗。
山居不仅保持禅家的“古家风”,更重要的是体现精进修持。修行者无论是在僧团中,还是居于山野,对自己的行、住、坐、卧的要求都极为严苛,唯有如此才能以身作则,教化众生,因此也被称为“四威仪”。而法演禅师通过他所写的这四首《山中四威仪》的诗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禅师的那种既平淡又活泼的精神世界和山居生活。
行
山中行携篮,
采蕨称幽情。
牧童唱罢胡茄曲,
子规枝上一声声。
这是一幅白描的“春山采蕨图”。“行”不是外出散步,而是去“采蕨”、去劳作。但在劳作中很有“幽闲情趣”,听罢牧童唱过了《胡笳曲》,接着欣赏“子规”(杜鹃鸟)美妙的叫声。这样的情致更显得生机盎然,充分表现了劳作时的欢快、达观的心情。
住
山中住万叠,
千重谁伴侣?
纵使知音特地来,
云深必定无寻处。
唐代著名诗僧贾岛曾写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诗篇,可是贾岛是客,是由外联想到内;而法演禅师是主人,由内而联想到外……出家人居住的最佳选择是深山,须翻越“千重山”,穿过“万叠云”。知音来访,也无处可寻。禅家为什么要选择深山修行呢?目的是为了排除世俗的纷扰,便于专心修持,保持“白云堆处古家风”的传统风范。
坐
山中坐月夜,
霜天寒雁过。
炉炎拨尽未成眠,
报晓灵禽清耳朵。
禅师自然要坐禅,并常常以坐代卧,日日都坐,四时都坐,不过这里所描写的只是“秋坐”。秋夜坐禅是心灵与宇宙交流的最佳时光。秋高气爽,星月皎洁,太虚澄澈,万籁诸寂。阵阵的寒雁从霜天飞过,不知不觉坐到“灵禽报晓”,耳目为之一新,以迎接黎明的到来。
卧
山中卧一片,
清光高鉴我。
但得身心到处闲,
多年布衲从教破。
“住”的是千重山、万叠云,那么“卧”的地方也自然就是这里了。可这又是多么大的“一片”啊!禅师们内外澄彻,无睡无醒,清光高鉴,无论行、住、坐、卧都是与禅心打成一片的,与万事万物打成一片的。这样的“清光”真是无所不照,无所不“鉴”。心洁白安然,衲衣破了任它去罢,对身心毫无影响,把心灵融化于宇宙中。
法演禅师自证悟后,开法四十余年,使杨歧派禅法大盛,座下弟子最著名的弟子有佛果克勤、佛鉴慧懃、佛眼清远三人,时称“三佛”。他们亦以诗喻禅,以禅入诗,并以此来弘扬佛法,度化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