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怎样生起出离心?

编辑:两车 日期:2023-08-19 08:40

皈依三宝,受持五戒,修行十善,可以保证未来世得到殊胜的人天善趣身,在六道轮回中来说,是很好的善报。但是,仍然没有超出三界,还是在生死中流转,善报尽时,还是不免轮入恶道,受三恶趣的苦报。


即便是在人天善趣中,亦常为诸苦所逼迫,不是究竟安稳的乐处。如《法华经譬喻品》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这就是说,只要是在三界中流转,不论是善趣恶趣,都有生老病死等苦恼逼迫,如处在火宅里一样地不安。


因此,声闻种性的有情,视三界如牢狱,如火宅,怖畏生死轮回,厌舍世间,观察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四种法蕴的道理,而发起出离心,希求解脱,誓证清净寂灭的涅槃,得到究竟的安稳处。但出离心并非仅仅声闻需要,学习大乘佛法的人也都应该具备,这本身就是菩提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发出离心的方便,最殊胜的有二种:一、思惟无常;二、思维诸苦。

无常中无是除遣义、非有义,常是一切时义,不变义。无常即无有常住不变之义,即否定了常性的存在,常性无故,名为无常。这里所说的思惟无常,主要的是思惟死殁无常,简而言之,就是思考死亡的问题。这可从三方面来思惟:


一、人身决定有死,如《无常经》说:“生者皆归死,容颜尽变衰,强力病所侵,无能免死者。假使妙高山,劫尽皆坏散;大海深无底,亦复皆枯竭;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一切有部毗奈耶》第六卷说:“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会合终别离,有命咸归死。”《出曜经·无常品》说:“今观此土境,及诸众果树,山河流泉源,江海逝不停,昔人瞻固守,今为斯何在?宁转尊法轮,示现天世人,不乐取命终,竟知趣何方?欲寻昔时人,如今不见一!”《法句譬喻经》卷第一说:所行非常,谓兴衰法:夫生辄死,此灭为乐。


二、死亡并无期,如《出曜经》卷第一说:“晨所睹见,夜则不现;昨所瞻者,今夕则无;我今少壮,无可怙恃,少者亦死,男女无数。”又说:“诸老少壮,及中间人,渐渐以次,如果持熟。”又说:“或有在胎丧,已生在外殁,盛壮不免死,老耋甘心受;犹树生狂花,结实时希有,志故必欲舍,伺命召不忍。《金色男子因缘经》卷第一说:“若昼若夜中,或行或复住,如大河迅流,念念无停止。寝宿过是夜,寿命随减少,犹如少水鱼,斯有何其乐?”《摩诃摩耶经》卷上说:“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于是。”《坐禅三昧经》卷上说:“今日营此业,明日造彼事,乐者不观苦,不觉死贼悉。匆匆为己务,他事亦不闲,死贼不待时,至则无脱缘。

三、死时无可怙恃,如《尸迦罗越大方礼经》说:“无亲可怙恃,无处可隐藏;天福尚有尽,人命岂长久。”《出曜经无常品》第二卷说:“非有子恃,亦非父兄,为死所迫,无亲可怙。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贮聚财产,无不衰丧。这些经文是说,无论父母兄弟,亲戚眷属,财产高位等,皆不能抵挡死殁无常。到死的时候,一切皆必舍离而去。不但亲属财产等不能致其不死,即神通妙术亦不能避免死亡。


佛在世时,王舍城有梵志兄弟四人,各得五通,自知七日后皆当命尽,欲避死亡,商议各以神通力分别藏住于虚空、大海、大山、大石中,既至七日期满,各从其处而皆命终。故《出曜经·无常品》说:“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止不受死。”又第三卷说:“无常势力,不可恃怙,知死命终,然不久住,一切皆尽,无觉知者,为世所毁,流转诸趣。


从以上诸无常偈义,多加思惟,便不难引发出离三界、希求解脱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