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七月十九 净土宗三祖般舟承远大师往生日——羸形垢面 侍弥陀傍

编辑:两车 日期:2023-09-03 08:36

七月十九 承远大师往生纪念日



般舟苦行世难堪,绝粮泥土作所餐。

常将经要佛名号,遍书途巷岩石间。

念佛佛教特别法,来学以此令心安。

天子闻名南向礼,故得道风四海传。

承远大师,四川绵竹县人。起初学道于成都唐公,之后又到资川追随冼公接受教导。此时,承远大师尚是白衣信士身份。开元二十三年,远师二十四岁,因缘成熟而发广大菩提心,决定出家修道,于是前往荆州玉泉寺,依止兰若惠真和尚门下剃发染衣。剃度后,承远大师遵从真公之命往湖南参访。越洞庭湖过湘沅二水,到达南岳衡山,在天柱峰的朝阳地带止栖,并于通相法师处得受具足戒,对于三乘经教与戒法开始恒常精勤用功修学。


当时,慧日法师(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正在广州游方传法。承远大师久闻其名,仰慕至极,乃不远千里前去求法,拜谒慧日三藏,乞教修行要义。慧日三藏对他训导说:“如来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独善,岂曰能仁?”随即教他依《无量寿经》来修念佛三昧,树功德幢,以济群生。慧日三藏的教诲如同照澈昏蒙之束炬,使承远大师明了修道的方向及旨趣,好似游子寻得归家之路。大师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大师回到衡山,在山西南方向的岩石下,以树枝茅草构织成屋,内中仅置经像,号所居处为“弥陀台”,取求生净土面见弥陀之意。因为万缘放下,精进念佛,证得念佛三昧,圣境时常现前。

除了自己勤行般舟三昧外,大师还以热忱的心力去弘教济生,凡有求道问法者,皆立中道而教之权巧,并特别为大众开示专念法门,教导念佛求生净土。与此同时,大师将佛号及净土经典中的精要章句等书写在人群来往较多的巷道里,或是刻在溪谷山崖的岩石上,俾使人们耳闻目濡,互相传诵。一时间,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道者不绝于途。


随着学佛、念佛者的日渐增多,许多善信见承远大师居处破旧,粗衣敝食生活清苦,便皆发心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用以庄严道场,供养远师。不久以后寺宇已具规模,遂改名为“弥陀寺”,建寺安僧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馑与疾病的人们。而大师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和刻苦的修行作风,粗衣敝衲,于道场中用功办道,弘教济生。


当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修禅定。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一衣衫褴褛的僧人侍立在佛侧,启问得知是南岳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大师即往衡山面谒,悲喜流涕而受其教,转修净土。远近道俗亦闻其德业,前来亲近乞教。法照大师在唐代宗时被皇帝诏入京都,封为国师,身居显位但内心恒念师恩,常于代宗前赞叹其师南岳衡山承远大师有至德。代宗因此尝想迎请承远入京教授佛法,但同时又考虑到以承远大师的至高德行,很难应诏。为尊重大师,便在京城内遥向南面衡山方向顶礼,以表虔诚敬重之心,并赐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七月十九日,承远大师自知世缘将了,乃于寺内顾命弟子,申明教诫。大师对弟子们说“国土空旷,各宜勉力”,而后便打扫居室,结跏趺坐,恬然面西寂化,享年九十一岁,僧腊六十五年。其遗骸葬于寺之南岗,安置灵塔以志千古。


大凡祖师大德垂迹于世,化导众生,无外乎身教与言教。承远大师以自身为表率,专修般舟三昧之法,弘传净土念佛法门。末后一句“国土空旷,各宜勉力”,更是令人对极乐净土生起无穷向往。衡州刺史吕温《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中赞叹道:“不有舟梁,孰弘济度;匪因降级,莫践堂涂。必有极力以持其善心,慧念以夺其浮想,不以身率,谁为教先,谁能弘之,则南岳大师其人也!”其碑赞曰:


浩浩清尘,茫茫逝川,

大雄作矣,救物为先。

能明大教,非师有缘,

不宰功立,忘机智全。

谁能弘之,南岳命代,

习识虚受,应身圆对。

理则归空,教惟不昧,

末摇本静,行若神泰。

云迹一灭,天星六周,

热恼就濯,童蒙来求。

摄以尊念,驱之力修,

我法有户,谁能不由。

甘露晨稀,香云夕卷,

彼岸方济,慈舟忽远。

炉烟如在,塔树勿剪,

刊勒慧碑,永想正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