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杭州灵隐寺天王殿匾额——灵鹫飞来

编辑:两车 日期:2023-10-16 09:19



在我们步入寺院的殿堂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建筑物上醒目的匾额。这些匾额一般挂在门户上方、屋檐之下,十分引人注目。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常写作“扁”,如《说文解字》云:“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这就点出了匾额“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作为寺院的匾额,其内容既有表示殿堂名称的“大雄宝殿”“药师殿”等,也有用以彰显诸佛菩萨甚深功德的“威震三洲”“慈航普渡”等。这些匾额既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殿堂功能和供奉圣像的最直观方式。



对于有着近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杭州灵隐寺,寺内殿堂的匾额更是以凝练的文辞、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佛学义理、宗教源流、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足可称得上是殿堂的灵魂。其中所蕴藏的历史文化宝藏,也值得每一位对灵隐寺历史感兴趣的人去挖掘和品味。今天我们就让从灵隐寺天王殿前那块“灵鹫飞来”的匾额开始,共同开启灵隐匾额的探究之旅。



题写人:黄元秀

这块“灵鹫飞来”匾额的题写者是辛亥革命元老黄元秀(1884—1954)。他是浙江杭州人,原名凤之,字文叔,号山樵,中年以后改名元秀。黄元秀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幼年在学塾读书时兼习武技,及长入伍从军,在浙江新军中供职,任管带。后加入中华革命党,与黄兴、秋瑾、徐锡麟、蔡元培、章太炎等人关系很好,为光复浙江作出过极大贡献。因此民国建立后,他在浙江军政诸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此同时他还是一位佛教徒,曾在杭州与佛教居士范古农、吴璧华等发起成立“放生会”,致力于弘扬佛法。黄元秀学识渊博,书法自成一格,而今杭州各大名胜有不少还保留着他的碑题,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灵隐寺的“灵鹫飞来”匾额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处。


灵鹫

灵鹫二字是指灵鹫山,此山即《妙法莲华经》中的耆阇崛山,翻译为中文便是灵鹫、鹫头,或称鹫峰、鹫台,因为山形似鹫,且山上栖息着很多鹫鸟而得名。民间流传甚广的“灵山”说的就是这座山。此山位于中印度摩竭陀国,国中的王舍城是毗婆娑罗王的新都,自此城向东北十里,就是灵鹫山的所在。因为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常于此山讲说大乘经典(如般若、法华等经),所以用佛典中每以灵鹫山代指佛陀说法之地,此山也是佛教的一处圣地。这块匾额中的灵鹫二字既指印度的灵鹫山,也指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亦名灵鹫山),二者虽然距离万里,却并非两座山,而是一体的,这其中的原委还要从“飞来”说起……


飞来

飞来二字既可以解释成灵隐寺前的案山飞来峰,也可以当做动词,即灵隐寺前的这座灵鹫山(即飞来峰)是从他处飞来的,这也就牵出了灵隐寺的由来。如《武林灵隐寺志·开山始迹》云:

灵隐寺在今杭州武林山,去城十余里,其山控湖扼江,有龙盘凤翥之状,为仙灵区宅。东晋咸和三年,竺僧慧理游至武林,见飞来峰而叹曰:“此为天竺灵鹫峰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人咸不信。理公曰:“此峰向有黑白二猿在洞修行,必相随至此。”理公即于洞口呼之,二猿立出。有此因缘,连建五刹。灵鹫、灵山、灵峰等或废或更,而灵隐独存,历代以来永为禅窟。


《灵隐小志》中也有记载:

东晋咸和三年,印度僧慧理至武林,看到飞来峰就说:“此天竺灵鹫峰之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今复尔耶?”


可见,印度高僧慧理大师之所以建寺于此,首先便是被飞来峰所吸引,认为此峰乃印度灵鹫山一小岭飞来,且又呼猿作证,说明二者渊源非虚。而灵隐寺天王殿所正对的便是飞来峰,“灵鹫飞来”的四字匾额置于此处,既是与门前飞来峰相呼应,也是对灵隐寺最初由来的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