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十月初五 菩提达摩大师诞辰——吾本来兹土 传法救迷情

编辑:两车 日期:2023-11-17 15:19

 2023/11/17 

恭迎达摩祖师诞辰

农历十月初五


有事在心,忍俊不禁。

十万西来,谁是知音。

一语不投,九年面壁。

不是神光,几乎狼籍。

苦海无涯,掀天波浪。

拟之即堕,蹈之即丧。

五叶浮空,一花不改。

是知我师,至今如在。

——憨山大师赞

达摩祖师,即菩提达摩,意译为觉法。在《续高僧传》《五灯会元》等典籍中记载,达摩祖师原为南天竺(古印度)人香至王第三子,生于南天竺,是印度禅宗第二十七代祖师般若多罗尊者的大弟子,印度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中国禅宗初祖。


有一天,达摩祖师向他的师父求教说:“我得到佛法以后,应到何地传化?”般若多罗尊者说:“你应该去震旦(今中国)。”达摩祖师遵照师父的嘱咐,准备好行李,驾起一叶扁舟,乘风破浪,飘洋过海,用了三年时间,历尽艰难曲折,来到了中国。达摩祖师在今日的广东地区登陆后,崇佛的梁武帝得知有这么一位天竺僧达摩的到来,就遣使持诏将他迎至当时的国都建康(今南京)。



梁武帝自得地问道:“我自即位以来,写经、造寺、度僧无数,功德如何?”
达摩祖师却淡淡回答:“没有功德可言!”
梁武帝被浇了一盆冷水:“怎么会没有功德呢?”
达摩祖师说:“这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梁武帝追问:“什么是真功德?”
达摩祖师答:“真正功德是净智妙圆,体自空寂。这功德不是用世俗的方法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了:“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答:“廓然无圣!”
梁武帝再问:“坐在我对面的是谁?”
达摩祖师答:“不识!”
几番对答下来,梁武帝难免有些恼怒,而不能领悟达摩祖师之意。

两人机缘不契,这场见面不欢而散。后来,梁武帝结识了志公大师,谈起了与达摩祖师的这番对话。志公大师从旁点拨:“这是观世音菩萨传佛心印。”梁武帝这才有所悔悟,急忙遣人追赶,但此时达摩祖师已经一苇渡江,飘然离去。

达摩祖师渡江后,到浦口定山寺修行,后来游历中土,曾在嵩洛地区云游参访。不知哪一日起,在少室山后山的五乳峰上,达摩祖师择洞禅居,经年累月的面壁修行起来,时人称他为“壁观婆罗门”。


当时有一位高僧神光知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遂去参拜。然而祖师端坐,面壁不语。神光思忖:“古人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布施,古人尚须如是,何况我辈!”是年十二月九号晚,天降大雪,神光立于雪中,坚持不动。翌晨,雪埋过膝,祖师悯问道:“汝久立雪中,有何所求?”神光垂泪:“唯愿和尚慈悲,为我开甘露门,广度群品。”祖师回言:“诸佛无上之妙道,于长劫中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岂可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而希求无上乘?此唯徒劳而已。”神光闻此教诲,遂取利刀,斩断左臂,置于师前。祖师知是法器,遂言:“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躯,汝今断臂与我求法亦可。”如是为其取名“慧可”。

慧可问师:“诸佛之法印可闻否?”祖师言:“诸佛法印,非从人得。”慧可说:“吾心不安,请师安之。”祖师言:“将心来,与汝安。”慧可良久方言:“觅心了不可得。”祖师言:“与汝安心竟。”慧可闻言当下即悟。

后世佛教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为达摩禅法的标志,经过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的代代衣钵传承,得遇六祖惠能现世后,禅宗一脉高僧辈出。最终,一花开五叶,形成了沩仰宗、临济宗、云门宗、曹洞宗、法眼宗这五大宗派。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后来经由数代大德的不懈努力,直至达摩祖师之后的六百多年的南宋,禅宗终成主流,几乎达到无寺不禅的地步,杭州灵隐寺即是禅门临济宗的寺院之一。


达摩祖师学问渊博,既为有部宗匠,又精通大乘两派宗义,三藏五明无不博通。但是,他传授的禅法却极为朴实简练,由他开始的禅法堪称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革命。不过由于资料残缺,他所传授的禅法主要由其弟子昙林所著“二入四行说”为其主要理论,简要言之,一是理入,二是行入。所谓的入,就是“入道”,即趣入大乘菩提道。

理入是“藉教悟宗”,即“壁观”,“宗”是《楞伽经》说的“自宗通”,自证圣教,但是要“悟宗”,需要“藉教”。“藉教”,依昙林的说法,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覆,不能显了”。由信仰如来藏,发起“舍妄归真”的信心,而由“凝住壁观”下手参究。但在悟入之后,还要发行,以四行在人世间克己利他。达摩的禅法,简明深入,展现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开展了中国禅宗的先声。

达摩祖师晚年的事迹,各传都未明确记载。后人传说他遇毒而逝,葬于熊耳山(今河南宜阳县)。又传魏使宋云自西域回国时遇达摩于葱岭,达摩手携只履,翩翩独逝,所以又有“只履西归”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