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处|佛法的修行难吗?三祖僧璨大师说只要做好这件事就不难

编辑:两车 日期:2023-11-27 09:05



《信心铭》是东土禅宗三祖僧璨大师所作的一篇十分重要的禅宗文献。在这篇四字一句的偈颂类文章中,不仅明确提出了禅宗的理论原则,更详细介绍了具体的修行方法。就以全篇的最初四句为例: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从佛法的“至道”谈起,却又能落脚到“但莫憎爱”的行为上,将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对佛弟子的修行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本文就从这四句话入手,希望可以为大家进一步深入研习《信心铭》提供一些帮助。



至道无难


道有大道,有小道,还有外道,乃至旁门左道……然而这些都不是至道。以佛法的无上乘来讲,甚至声闻、缘觉、菩萨也不是至道。至道是什么呢?无上菩提、清净法身才是至道。佛有法身、报身、化身这三身,清净法身不是指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化身佛,也不是无量相好庄严的报身佛,而是指我们当下这一念自性清净心,这才是最高无上的至道。


按照大家一般的理解,既然这一念心,这个至道,本身已经超越了声闻道、缘觉道,甚至不是一般的菩萨道,自然是不可思议,乃至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但僧璨大师却在这篇《信心铭》的开头就告诉我们:至道无难。也就是说,要想悟到这个至道,并不是很困难。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所以人人都能成就至高无上的佛果,这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所以过去有古德开悟时说的“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正是这个道理。



我们学佛的人,每个人都想开悟,都想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悟到这个至道了,在在处处随拈一法都是,所以实在不难。既然不困难,为什么修行的人很多,悟道的人却很少?悟了道之后,成道的人更少!所以我们要更进一步分析:个中原因何在呢?


唯嫌拣择


僧璨大师在随后就给出了这个原因:唯嫌拣择。这念心如果起了分别,落入取舍、憎爱两边,想要体会这个“至道”,那就很难了。要契悟不可思、不可议的这念心,契悟无上菩提心,首先这念心要不去拣择、不起分别。


我们凡夫的心,时刻想东想西,念头来来去去,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有所拣择。所以修行最重要的是把分别、拣择的执着抛掉,不要去分别哪个是正、哪个是邪,哪个是大、哪个是小,只有当下这念心不继续在是非分别中轮转,清净自性才能得以彰显。



这样做并不是不辨正邪、不分善恶,而是一般人一想到正邪,心就在分别、计较地想现在、想过去、想未来……无论想到什么,都是攀缘。想到善事,是好的攀缘;想到恶事,是坏的攀缘;乃至于想到求道,起了一念求道的心,又会攀缘在道上。这种攀援不停的状态,就与佛法的修行渐行渐远了。


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学佛修行不就是要念念在道吗?我们需要知道,“唯嫌拣择”也好,乃至整篇《信心铭》的内容,都是在阐扬“至道”,而非方便道。若就“至道”的层面来说,这念心攀缘在道上还是一个方便,只是向一处好的境界去“拣择”,还是有分别有取舍。即便所拣择的对象是“道”,也仍旧与“至道”相违。”


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做呢?僧璨大师给出了四个字:但莫憎爱。只要此心不憎不爱,就能够洞彻朗然,明明白白。所谓“憎爱”,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就讨厌,这是憎;看到好的事情就喜欢,乃至于念念不忘,这就是爱。然而这里的“憎爱”二字,还并不单指憎恨和爱念,而是包含了一切两边的分别取舍。



两边的范围包括得很广,明暗、动静、内外、远近,善恶、是非、美丑……这都属于两边。有两边的分别,自然就有憎爱、取舍。乃至于修行过程中,心中已经没有了憎、爱这些粗重的烦恼,不落两边,但是坐在这里不是昏沉打瞌睡,就是散乱心不安,这昏散二法仍旧属于两边,也还是“憎爱”的范畴。


如果能够不去“憎爱”,就会“洞然明白”什么呢?明白“至道”,明白不落两边、清楚明白的这一念自性清净心,就是中道实相,就是至高无上的菩提大道。十方诸佛“佛佛道同”的就是这个“至道”,历代祖师“灯灯相传”的也是这个“至道”,一切的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所阐发的还是这个“至道”,都不出这一念清净心。


我们这念心本是无远弗届的,既无有边际,也没有形象,却能明白至道。只不过我们凡夫众生的心时时刻刻都在拣择、憎爱当中,有了执着挂碍,落入了两边,这个心就黑洞洞的。我们的心若能不住两边,就可大放光明,十方洞彻,了达无碍。所以说: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