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4-01-29 09:10
四、发菩提心
若只具有前面所说的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那充其量也只是小乘行者,唯有相信“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由此发起菩提心,才能够成就佛道。什么是菩提心呢?菩提是道,求真道的心就是菩提心;菩提是觉,求正觉的心就是菩提心。概括来说,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心。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呢?《华严经》上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就叫做魔业。忘失尚且如此,倘若根本未发,那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说:“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可见,若没有菩提心的依据,所作的一切善业都只能招感人天福报,不但对修学佛道无益,反而会成为一种障碍。我们既然要破除学佛修行路上的障碍,就必须要发菩提心。
五、冤亲平等心
众生对于所爱者会生出欲取之心,对于怨恨者会生出嗔恚之心,这都是分别心在作祟。有了分别心,自然对爱者贪取无厌,取不得就行盗;对怨者恨之入骨,必须除之而后快。可是按照佛法的道理,“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既然如此,就要学着生起平等、孝顺、慈悲之心,渐渐消弭人我彼此的分别,怨亲平等,远离贪爱和嗔恚,更进一步向佛陀学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发挥真正的博爱和无限的慈悲。由平等心而生慈悲心,以此慈悲之心作为菩提心的支柱,便不会再造作恶业。没有恶业,自然也就能够无所挂碍而得自在了。
六、念报佛恩
释迦太子放弃尊贵的王位,以及荣华富慧、娇妻幼子,为的是给我们众生在生死问题上找到一个解决的办法。所以他悟道成佛后还经过四十九年说法、三百余会谈经,应众生的种种根机而宣说种种法门。这还仅仅是就他这一生在娑婆世界的示现而言的,更不要说他在三大阿僧祇劫中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种发心是多么的慈悲,又是多么的伟大!如今,我们有这种福气接触到佛法,当然应该感念佛陀的恩德。那究竟怎样才能报答佛恩呢?一般佛弟子的想法,认为供佛、拜佛、念佛,这就是报恩了。实际上佛陀并不在乎我们对他的礼拜,更不贪求于我们供养的东西,他最希望的是我们能够依照他的教法,真实修持以趣向解脱,得到真正的受用,乃至将佛法传播出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众生,这就是每部经在最后所说的“依教奉行”。如此,则“不异旧时人,只异旧时行履处”,人虽然还是旧时的人,但学佛前的暴躁变为和顺,吝啬变为大方,凶狠变为慈悲,把旧日所有的坏气息完全改掉,更培养出优良的品格,这才是真正的报佛恩。
七、观罪性空
了解一切罪业都是因为愚痴无明,再加上亲近恶友等因缘而造作的,今日既然了知是非善恶,就必须虔诚地忏悔,并立志不再继续造作,正所谓“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更进一步,我们通过学习佛法,了解到诸法缘起性空的道理,则过去无知造作的一切恶业也都没有实体,正如古德所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通过念佛、参禅、持咒、修学止观等心地法门所成就的智慧观罪性空,用惭愧水洗除种种贪爱垢,才能够得到将来成就的果实。
任何大事业都不是一时可以成功的,修学佛道更是大事业中的大事业,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一级一步地迈进。此生我们有幸生而为人,诸根具足,得闻佛法,更有明辨是非的头脑,已经减少了很多果报上的障碍,就应该好好把握这么一个大好机会,从事以上所说七种心的修持,更进一步去消除业障、烦恼障,以期生生世世都在菩萨道中前进,最终从迷失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