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4-03-09 09:11
大家研究佛法,留心于戒律,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梵文在表述戒律时似乎并不止一种名称——当我们说律藏时用的是“毗尼(新译作毗奈耶)”,三藏分别是修多罗藏(经藏)、毗尼藏(律藏)、阿毗昙藏(论藏);当我们说六度中的持戒时用的是“尸罗”,持戒度就是“尸罗波罗蜜”;当我们说佛陀遗嘱让弟子们以戒为师时,用的是“波罗提木叉”,所谓“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既然都是指着我们平时所说的戒律,为何会有毗尼、尸罗、波罗提木叉三个不同的名称呢?这三个名称彼此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是毗尼,这是梵语,翻做中文叫作律,也就是法的意思。法以楷定作为意义,是楷正决定是犯或者是持。因为律藏当中有持犯的方法,犯到的话有轻重的相状;或者开缘,或者遮止,或者有因罪,或者有果罪,都在佛陀所制成的律典中有剀切地说明。用此来判断持犯,赏罚分明,所以叫律。
梵语尸罗,翻做中文叫做戒,或者译为清凉。因为这个戒法能够除去我们众生的热恼,所以也可以就着它的功用译作清凉,正式翻译仍叫做戒。此外,戒有警的意义,也就是警策我们身口意三业,戒是能警之法,三业是所警之行。戒又有性的义理,通于善恶,假若受持恶戒就禁止作善,像屠夫、猎人等;若持善戒就禁止造作恶法,如受佛戒者是。受了佛戒,我们就应当要止息一切恶法,修习一切善法,由此舍恶向善,乃至舍凡趣圣,所以叫做禁戒。
梵语波罗提木叉,翻译为中文叫做别别解脱,或名处处解脱。戒属于因行,有此因行,必定能够达到解脱的果德。这里的解脱有两重意义:
第一是近解脱,也称做近果。就如同比丘两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还有像在家众受五戒、八关斋戒,或者受在家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或者受《梵网经》十重四十八轻的戒法,这些戒能持一条就获得一条的解脱,持十条就获得十条解脱,全部持的话就全部得解脱,而不会被业力所缠缚,所以叫做别别解脱。例如以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来讲,身体不造作杀、盗、淫,我们的身业就能获得解脱;口不造作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我们的口业就能获得解脱;意业不起贪、嗔、痴和等分的烦恼,我们意业就能获得解脱,所以叫做处处解脱。这就属于近果,受戒为因,不犯为果。
第二是远解脱,也称做远果。“远”就是指未来来讲的,我们今天持戒的因行,希望未来能够断除惑业而成就圣位,这就称做远解脱。在因行中,我们戒德清净,就能够生起诸多禅定;定心现前,我们的般若智慧才能开发;有了般若智慧,我们就能够断烦恼、了生死、成佛道、度众生。这就属于远果了。
以上三种名称,虽然都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戒律,但侧重点稍有不同:毗尼就是指佛所制成的教法,故称为教;尸罗就是教中所诠释的因行,也就是受戒和随戒两种戒法(受戒得到戒体,随顺戒体生起戒行);波罗提木叉是教中所诠之果,由此尸罗的因行决定能获得解脱之果,近的解脱是不被业力所牵引而别别解脱,远的解脱是对望后来能够断惑证真。总括来说,这三个名称就是教、行、果的次第,教(毗尼)是如来所制,戒(尸罗)是因中所修,果(波罗提木叉)是修因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