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4-09-28 09:30
桂花是灵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代文人墨客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经由他们的诗歌而闻名于世。灵隐山的桂花之所以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很大原因就在于月桂峰。根据《天竺山志》记载,月桂峰的桂花早在唐代就闻名于世了。
月桂峰,法净寺案山也。《旧志》云:唐天宝寺月中桂子,尝堕此峰,生成大树,其花白,其实丹,故名。《南部新书》云:至今山多桂树,凡值中秋夜,往往空中子堕。
月桂峰的桂子花开时,不仅香飘百里,桂花瓣也会随着山风四处飘零。这种“空中子堕”的景象想必会给当时的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再加之佛教文化的兴盛,于是桂花频繁的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唐代是诗歌与佛学兴盛的时代,灵隐山的桂花在这一时期也被诸多诗人所关注,由此被赋予了闲适、禅意、浪漫等多种意向。就闲适之情而言,以李白的《送崔十二游天竺山》最为典型。
李白
还闻天竺寺,梦想怀东越。
每年海树霜,桂子落秋月。
送君游此地,已属流芳歇。
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
李白在这首诗歌中对桂子的描写,是为了突显天竺寺的特点,表达自己想要和朋友一同游玩的心情。此处“桂子落秋月”的描写,正是指桂花在秋季时“空中坠子”的独特景观。正是因为有这一景观的存在,使得李白对游天竺寺有了向往,甚至提出“待我来岁行,相随浮溟渤”的期望。由此,他和朋友的离别并没有多少惆怅,反而更多了一丝期待。
这种离别而不惆怅的闲适,在白居易的《留题天竺、灵隐两寺》一诗中也能发现。
白居易
在郡六百日,入山十二回。
宿因月桂落,醉为海榴开。
黄纸除书到,青宫诏命催。
僧徒多怅望,宾从亦裴回。
白居易曾经在杭州为官,期间多次拜访过灵隐山诸寺。对于他而言,对灵隐山各寺的参拜不仅为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提供了心灵的慰藉,桂花和海棠花也成为他内心情感的寄托。此处的离别,是因为朝廷的调令而不得不离开自己心仪的灵隐山。但是他所不舍的却是心中的闲适之情,因此也无太多惆怅之意。
正是对这种闲适的向往,让他晚年定居洛阳之后在《忆江南词三首》中依旧念念不忘灵隐山的桂花。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此时的白居易,最为怀念的依旧是灵隐山的桂花和钱塘江的浪潮。在任职杭州期间,白居易可谓政绩斐然。然而在他心中,最后的追忆却给了桂花和西湖。此时的桂花,不仅仅是花卉,更成为了白居易精神的故乡,寄托着他晚年向往闲适的内心情感。
(未完待续。本文摘录自吴卿《灵隐瑞应:唐、宋、元、明诗歌中灵隐山的桂花》,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