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护生|丰子恺的护生情怀(四)

编辑:王华 日期:2020-04-15 12:40

   丰子恺护生戒杀的慈悲情怀,渊源有自。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丰子恺受了佛教的很大影响。丰氏本人即是佛教居士,1927年9月26日皈依弘一法师为佛门弟子,法名婴行。他的交往圈子中,有很多是僧人或居士,如广洽法师、同为佛教居士的夏丏尊先生、佛学造诣极高的马一浮先生等人。其中,弘一法师是丰子恺最为崇敬的老师,他不仅是当初的艺术导师,也是后来宗教上的导师。法师入寂后,丰子恺在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中记录了一则小事:"有一次他(弘一法师)到我家。我请他藤椅子里坐。他把藤椅子轻轻摇动,然后慢慢地坐下去。起先我不敢问。后来看他每次都如此,我就启问。法师回答我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要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法师的言传身教,给了丰氏至深影响。




  丰子恺虽为佛门弟子,但在那个时代,没有哪个人不受到儒家思想的浸染。丰子恺幼时在私塾中就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化,儒家丰富的万物一体思想影响了他:"我们的爱,始于家族,推及朋友,扩大而至于一乡、一邑、一国、一族,以及全人类。再进一步,可以恩及禽兽草木。因为我们同是天生之物。故宗教家有‘无我’之称。儒者也说:‘圣人无己,靡所不己。’" 按,"圣人无己,靡所不己"并非儒者所说,而是出自唐代禅宗大德石头希迁。但此误记并无大碍,这段言论具体而微地表达了儒家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仁有生的意思,人的肢体麻木不仁,是因为这一部位没有了"生意";人心麻木不仁,是因为心死了。朱熹就说:"仁是个生底意思","只从生意上说仁。" 又说:"此心何心也?在天地则坱然生物之心,在人则温然爱人利物之心。"




  丰子恺"同感的心"、"同情心"正是这样一颗道德心灵,所谓"同感""同情",乃是一种恻隐之感。仁以感通为性,润物为用。感通是精 神的层层扩大,至其极致,必与宇宙万物为一体。润物则是在感通的过程中予人以温暖。又程颢《识仁篇》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王阳明《大学问》:"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 这些思想都对丰子恺产生过影响。丰子恺有时还直接撰文阐释儒家思想,如《横渠四句教附说》《杀身成仁》等;而《护生画集》中的许多漫画或图解古诗词名句,或取材于笔记、小说之类,如晚明大儒刘蕺山的《人谱》,阐说的都是北宋理学家   张载"民胞物与"的思想。不过,作为一名佛教居士,丰子恺取资的首先是佛教观念,然后是儒家观念。他有过这样的言论:"真是信佛,应该理解佛陀四大皆空之义,而屏除私利;应该体会佛陀的物我一体,广大慈悲之心,而护爱群生。至少,也应知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道。"在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儒佛两家在丰子恺思想中的理论次序。




  丰子恺强调人与物的平等,人并不是宇宙的中心,物也不是供人利用、供人宰制的对象,这种观念显然与儒家强调人禽之别、人禽之等级不同,而与道家思想若合符契。《护生画集》第1集中的《雀巢可俯而窥》、第2集中的《游山》,明显是在图解《庄子· 马 蹄》"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




  常人欣赏的插花艺术、盆栽,被丰子恺斥为"残废的美"。1962 年,他在上海第二次文代会上护卫"双百"方针时大胆地说:"最好让它自己生长,不要‘帮’它生长,不要干涉它。曾见有些盆景, 人们把花枝弯转来,用绳扎住,使它生长得奇形怪状,半身不遂。这种矫揉造作,难看极了。种冬青作篱笆,本来是很好的。株株冬青,或高或矮,原是它们的自然姿态,很好看的,但有人用一把大剪刀,把冬青剪齐,仿佛砍头,弄得株株冬青一样高低,千篇一律,有什么好看呢!倘使这些花和冬青会说话,会畅所欲言,我想它们一定会提出抗议。"此论说明,人若不能随顺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以人灭天,就会致使万物"无一完者"。




  《庄子·骈拇》云:"长者不为有余,短者不为不足。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断,性短非所续,无所去忧也。意!仁义其非人情乎!彼仁人何其多忧也!"说的正是顺物自然,反对用一条外在的标准抹杀事物的个性乃至生命。同理,丰子恺认为蝌蚪被养在盆中观赏是"苦闷的象征",鸟儿在笼中的啼叫是"囚徒之歌"。鸟儿并不是人类玩弄的对象,真正爱鸟,就应该让它们以天地为室庐、园林为鸟笼。这种思想就出自庄子。




  《庄子·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秋水》篇反对"落马   首,穿牛鼻",《至乐》篇更区分了"以己养养鸟"与"以鸟养养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鲦,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以鸟养养鸟"的核心意含是顺物自然,让万物各得其所,而不要逞一己之私欲,即便是观赏欲。庄子认为,万物是相与为友、相与为娱的对象, 并不是供我们宰制役用的对象。他期待万物能各得其所,各适其天,相互之间绝不凌越。丰子恺"共存共荣,不相侵犯"的理想正是对庄子思想的响应。



  我们不能因为丰子恺取资诸家思想,就认为他的思想驳杂而不够精纯。实际上,它反映出的是他在思想文化层面也有一种博大的开放心态。丰子恺不盲目排他而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无论取资于哪家思想,丰氏都是为了表达他的物我一体观念和护生主张。(续完)




撰文|汪韶军

责编|妙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