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3-05-01 17:24
《灵隐寺志》记载:"骆宾王,义乌人。与徐敬业讨武后,师败,亡命不知所之。宋之问以谪放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巡廊赋诗,得‘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二句,下苦不属。有僧坐禅床长明灯下,问曰:‘少年何事苦吟?’宋答以故。僧曰胡不言‘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异之,询寺僧,知为骆宾王。明日觅之,无有矣。"
这则记载牵涉到两个人,两个名人,唐代著名诗人骆宾王与宋之问。骆与宋的性格截然不同,骆宾王眼中容不得不平事,喜欢对权贵"口诛笔伐",如他代徐敬业写了《讨武曌檄》,称武后"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当时,武则天让儿子中宗住在房州,自己登位称帝,改唐为周。满朝文武大臣敢怒不敢言!惟徐敬业起兵讨伐于武氏未登位之先。骆宾王时与徐敬业共事,代他起草讨武檄文。听说,武则天看此文时,先是嘻笑着,当她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警觉地问:"这是谁写的?"当她得知是骆宾王所作,她说:"宰相安得失此人!"武则天说这话,应该是对的,面对如此之人,没有办法不去赞叹。然她岂能容得了他人来违抗自己?连自己亲人都不放过的人,对骆宾王这样的才子更是不在话下了,于是,派兵镇压。徐敬业兵败,徐与骆俱逃为僧。事虽败溃,然一腔正义流传千古。
宋之问,字延清,山西汾阳人。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据说当时无出其右者。有一度,曾得武则天重视,经常跟随在侧,吟诗取乐。与沈亻全期齐名,有"沈宋"之称。常以诗谄事权贵,如中宗与太平公主等。如《三阳宫石淙侍宴得幽字》诗:
离宫秘院胜瀛洲,别有仙人洞壑幽。
岩边树色含风冷,石上泉声带雨秋。
鸟向歌筵来度曲,云依帐殿结为楼。
微臣昔忝水明御,今日还陪八骏游。
诗是好诗。岩树含风,石泉带雨,鸟来度曲,云结为楼,绝妙好词。然却溢出许多谄媚之气。让人觉得诗人写诗不是站立着的,而是跪曲着的。
吃人家嘴软,更何况是皇上!吃了拿了总得说人好,以期与君同心合德。讨好了皇帝,还得拍好公主的马屁,否则,龙颜一怒,大事便不好,于是,他又为太平公主写诗,即《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山庄》:
青门接路凤凰台,素氵产宸游龙骑来。
涧草自迎香辇下,岩花应待御筵开。
文移北斗成开象,酒近南山作寿杯。
此日侍臣将石去,共欢明主赐金回。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人称宋之问为"雅颂高手",不知是褒扬他还是嘲笑他?不过,尽管他善于做"雅颂"之诗,但最后还是得不到重用,一度遭贬,浪游江南。故如《灵隐寺志》所载:"宋之问以谪放江南,游灵隐寺。夜月极明,巡廊赋诗"。据说,他吟出"鹫岭郁*(*:上山下召)*(*:左山右尧),龙宫锁寂寥"二句,便再也续不下去了。有一老僧坐于禅床之上,问他何事苦吟若此?宋之问就把前两句跟他说了,老僧略一思索,出口道: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听,觉得老僧出语不凡,非常敬佩,心想:老僧肯定是诗坛名宿,属大隐之高人。经老僧一点透,宋之问文思大通,一气呵成整首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涤尘嚣。
待入天台路,看予渡石桥。
翌晨,宋之问从寺僧处得知老僧便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时,就去找他再叙谈叙谈,发现他已不知所往,遍寻不着。
读《灵隐寺志》这则"骆宋遗事",如果不作认真地考证,仅把它当作一则故事来看,非常有意趣,颇富传奇色彩。然考《骆丞集》卷二,里面有骆宾王在江南送宋之问五言诗一首;卷三有在兖州饯宋之问及赠送宋之问诗数首。其中一则说:"故人漳水滨";一则说:"别后相思曲,凄断入琴风"。从诗中可以看出骆宾王与宋之问本系朋友,而且不是一般的朋友,是非常好的朋友。但如果按照《灵隐寺志》中的这则记载来看,骆、宋两人根本不认识,即便骆宾王削去头发,穿上僧衲芒鞋,如则是好朋友,怎么会认不出来呢?这显然是与事实不符的;此为一疑处;二疑之处是:此诗不应该是宋之问写的,而是骆宾王的杰作。据《灵隐寺志》卷一载:"唐天宝中,尝雨桂子,有一子成树。"天宝(公元742-755年)是唐明皇的年号,而骆宾王随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时间为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前后相距六十余年,此时的骆宾王早已死了,他怎么会知道"桂子月中落"这件事呢?应该在他之前就有"雨桂子"之说。而且"月落桂子"的记载并不止唐天宝年间那一次,后来还有记载,如宋天圣丁卯(公元1027年)秋七月十五之后,灵隐殿堂左右纷纷下了豆雨,圆形,有黄白黑三色。清康熙五年(1666年),灵隐大殿落成后,又下了蓖麻雨,咸以为月中桂子,其实均从别处随风从空中卷来的草木种子,过灵隐而下坠,众僧看见种子从"空中落下来",便认定它从月宫中掉下来的。想象力既丰富又贫乏。
所幸,《灵隐寺志》里,是把这首诗署名为"骆宾王"的。
据宋朝吴炯的《五总志》记载:骆宾王未出仕之前,曾在杭州梵天寺做过侍者,成天劳作不已。一晚,寺中有老僧吟诗咏梵天寺。吟出两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下面就吟不落去了。骆宾王自靠奋勇地替老僧接续道: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老僧大为异之。
这段传说,倒是有可能的。因为梵天寺座落在杭州凤凰山附近,离钱塘江不远,而且过去的钱塘江水位比现在要高得多,故而梵天寺的楼台门阁,确实正对着浙江潮,可以观看红日出海。后来一传两传,附会到了宋之问身上,便演化成了一则有趣的文人佳话。
这里另有一说,许多人觉得诗中的灵隐寺应该是韬光庵。韬光庵位处半山腰,寺门又刚好对着钱塘江,可观红日初升之状,据此猜测,人们把骆宾王的这两句名诗镌刻在韬光庵的观海亭上。宋代之际,"韬光观海"系"钱塘十景"之一;到了清代,又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
寺因人传,人因寺显。自古皆然!如果骆宾王与宋之问不是著名诗人,那么,谁也不会把这样的趣事套用到他们两人身上去。然不管怎么样,灵隐寺有这样一则奇文轶事,确确凿凿添了不少光彩。游人至此,谈及这则趣事,游兴定会倍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