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 | 湖山藏古寺 禅僧育佳茗④

编辑:王华 日期:2019-06-28 16:31

   释月真  



湖山藏古寺 禅僧育佳茗
——浅谈佛教对杭州茶文化的影响


  西湖山水之于杭州,可谓得天地之造化,成一方百姓之福源。其灵山秀水,蕴育出了杭州千余年的优雅文化,高僧名土,层出不穷。除诗文书画艺术之外,佛教文化与茶文化相得益彰,成为西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撷录文献所载,略述二者渊源。


 
杭州佛寺对茶禅文化的推广
 
  杭州佛寺对茶文化的形成和推广传播贡献卓著。饮茶与佛教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杭州茶文化的发展,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院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有条件研究和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



  早在唐代陆羽所撰的《茶经·八之出》中记载了天竺和灵隐两寺产茶之实。以"香林茶""白云茶"等最为人称道,屡次见于文人笔下。香林茶产于下天竺寺后飞来峰东麓的香林洞。南宋《淳祐临安志》卷九在"香林洞"有记载"下天竺岩下,石洞深窈,可通往来,名曰香林洞"。

 

  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天竺慈云遵式法师(964~1032)有诗云"天竺出草茶,因号香林茶"。



  白云茶产于上天竺白云峰。是五代古越名刹上天竺寺的坐山,相传因山顶有白云缭绕而名。《淳祐临安志》卷九"白云峰"云:"上天竺山后,最高处谓之白云峰,于寺僧建堂其下,谓之白云堂。山中出茶,因谓之白云茶。"



  隐居西湖孤山二十余年的林和靖(967~1028),当年非常看重此地,屡屡咏茶赞曰:

 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静试恰如湖上云,对尝兼忆剡中人。

  在这里林和靖提到了早期西湖龙井茶色、香、味、形,谷雨春是绿茶佳品至关重要的时令讲究。



  北宋时与天竺香林茶和白云茶作为贡品的还有西湖宝云茶,宝云茶产自宝严院。《咸淳临安志》载"宝严院垂云亭亦产。"宝严院在北山,据《西湖游览志》卷八所记:"钱塘门沿城而北,旧有宝严院,俗呼九曲院。"元祇四年(1089)苏东坡初任杭州知州,曾到宝严院品尝过诗僧清顺(字怡然)烹煮的垂云新茶,并留下了诗作《怡然以垂云新茶见饷,报以大龙团,仍戏作小诗》:

 妙供来香积,珍烹具太官。
 拣芽分雀舌,赐茗出龙团。



  除了香林、白云、宝云诸茶外,采于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在茶文化历史上则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
 
  早在北宋时期,径山寺即为植茶的绝佳之地,峰峦重迭,古木参天,白云缭绕,溪水淙淙。气候温和湿润,高处常多云雾,极利茶树之生长。
 
  径山祖师法钦禅师(714~792)在余杭天目山麓开辟道场径山寺,与僧团大众在寺院周围广植茶树,僧人自制成径山茶。唐皇帝曾诏法钦进京,赐号"国一禅师",并拨银两支援扩建寺院。此后,径山茶便成为贡品。径山寺始建于唐代,宋宁宗(1168~1224)曾御赐"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之名。



  自宋至元,径山寺以禅和茶同时名闻天下,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美誉。据《中国茶经》云:唐代有名茶50种,径山茶名列其中;宋代有名茶90余种,径山茶为其中之一。
 
  径山茶不仅是历史名茶,而且历来是皇室"贡茶"。南宋《咸淳临安志》载:"茶,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近日径山寺僧,采谷雨前者,以小缶贮送。"另据县志记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师钦禅师曾植茶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



  径山寺不仅茶风甚盛,每逢春季,还会举行茶宴供佛法僧,并有一套仪规。进行时,先由主持法师亲自"调茶",而后"献茶",再后则谈论茶品,寓禅于茶,理事并圆。
 
  径山禅茶不但享誉国内,更流布海外,成为日本茶道的发源地。宋理宗(1205~1264)开庆元年(1259),日本高僧南浦昭明禅师(1235~130))曾来径山寺学经,拜虚堂禅师(1235~1308)为师。在参学佛法之余,也潜心学习与茶相关的知识,学成归国后,将径山茶宴仪规及茶籽、茶具等一并带回日本,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日本的茶道。



  日本的《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1259—1260)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的《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载。直至明清时期,还常有日本僧人到径山寺拜师学经,兼习茶宴。在中国茶文化向日本传播的过程当中,径山寺和寺中高僧贡献卓著。



  综合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足见茶文化与佛教文化渊源极深。僧以茶养身,茶因禅盛行。就杭州文化而言,更是如此。杭州早期茶的种植和制作,皆源于灵隐、天竺等各寺。并逐渐遍及西湖周边地区。杭州茶文化之典故,大多发生于佛寺之中,高僧名士之间,品茗谈禅,令后人向往之至。就西湖茶文化史而言,佛教的植茶、饮茶活动对当时的整个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湖山藏古寺,禅僧育佳茗",正是其恰当的写照。



  作者系中国佛教书画艺术交流基地常务副主任、杭州市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杭州韬光寺住持(续完)。





●藏识 | 湖山藏古寺 禅僧育佳茗①
●藏识 | 湖山藏古寺 禅僧育佳茗②
●藏识 | 湖山藏古寺 禅僧育佳茗③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