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 | 农历八月初六 慧远大师往生纪念日——高风千古在 皈命附慈航

编辑:两车 日期:2020-09-22 15:08

image001.jpg

念佛三昧宝,圆顿法中王,
挺生神圣士,勇猛独承当。
香象截流度,捣丸集众香,
大德矜细行,禅律咸舒光。
法性悟常住,僧仪超帝皇,
才识迈前哲,密证不自彰。
文成印乃坏,怡然返故乡,
高风千古在,皈命附慈航。

——蕅益大师赞慧远大师


  农历八月初六,净土宗初祖庐山慧远大师往生纪念日,至诚顶礼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334-416),东晋时人,俗姓贾,出生于雁门楼烦(今山西代县)世代书香之家。慧远大师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游学于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

  二十一岁时,偕同母弟(后出家为慧持法师)前往太行山聆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如醍醐灌顶,悟彻真谛,感叹道:“儒道九流学说,皆如糠秕。”于是发心舍俗出家,依止道安法师修行。

image002.jpg

  慧远大师出家后,卓尔不群,发心广大,“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精进为道,无时或懈,道念日纯。道安大师常赞叹说:佛道流布中国的使命,就寄托在慧远身上了!可见慧远大师的器识超出常伦。

  慧远大师二十四岁时,便已开始升座讲经说法,听众有不能理解的地方,慧远大师便援引庄子的义理,采用格义的方法,帮助听众清楚领悟。由于这种讲经的善巧方便,道安大师特许慧远大师阅读外道典籍。

  慧远大师讲道之余也勤于著述。相传鸠摩罗什大师读到慧远大师所著《法性论》后,大加赞叹说:“边国人未有经,便暗与理合,岂不妙哉!”

image003.jpg

  在弘法传道的过程中,许多人皈投到慧远大师座下。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王苻坚派军攻克襄阳,道安被送往长安,驻锡五重寺,徒众星散。慧远大师率领弟子数十人,打算去广东罗浮山,路过浔阳,见庐山清净,足可息心敛影,用功办道,于是驻锡庐山的龙泉精舍。

  慧远大师自此以东林为道场,修身弘道,著书立说,“三十余载,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传说东晋慧远大师在东林寺时,寺门不远处有条虎溪,大师向来送客不会过溪。有一天儒者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三人聊得非常投机,慧远大师相送时不觉过溪,山中老虎突然大吼,三人才发觉送过了界,大笑而别,成为一段流传千年的典故。

image004.jpg

  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地传入,但未完备,所以梵僧来华弘化者,仍然络绎不绝。慧远大师有感于教法有缺,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得到诸多梵本佛经。慧远大师遂于庐山置般若台以翻译经典,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

  慧远大师重视与梵僧大德交往,礼请他们弘法译经,其中包括专精《十诵律》部的学者弗若多罗、以律藏驰名的昙摩留支,以及译经大家鸠摩罗什和佛陀跋驮罗。

image005.jpg

  慧远大师率领大众修行佛道,挖掘水池种植莲花。大师在水池上立十二叶莲华为计时的刻漏,依循水流波动而旋转,并分别刻划日夜时段,作为修道经行的节次。

  自此之后,四方具有清净信心的读书人,听闻到慧远大师高风亮节而来归附者,有一百二十三人。大师率众精进念佛,莲社一百二十三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举世称赞,庐山东林寺也因此被尊为净土宗的祖庭。

image006.jpg

  慧远大师自入庐山以来,共计三十二年,专志于西方净土,以澄净之心,观想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境。初十一年间,共有三次见到阿弥陀佛,而师深沉厚道,未尝轻与人言。

  义熙十二年七月三十日,大师在般若台东龛刚刚出定,就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如《十六观经》所说。

  阿弥陀佛对大师说:“我以本愿力故,来慰告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之后,大师告知门下弟子:“我从开始居住在庐山,前十一年中三见佛像。今天又见到,往生西方必定无疑了。”又说:“七日为期,不算急迫。”于是起草遗嘱,卧床示现疾病。

  弟子们恸哭不停,犹如父母过世。大师知道他们世情难以割舍,只得允许七日致哀,到期将随缘入灭。同时,他嘱咐弟子们,将他的尸骨暴露存放于松林树下,以岭为坟,就像树木倒下一样,自然风化为土。

  弟子们不忍于此,在大师圆寂后并未遵照大师的遗命,而与浔阳太守阮侃一道,将大师遗体葬于西岭,并砌石为塔。这年大师八十三岁,僧腊六十三年。

  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悟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是二者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象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元音叩心,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节选自慧远大师《念佛三昧诗集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