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惟有一念在 能呼观世音——苏轼《观音赞》

编辑:两车 日期:2025-07-13

观音赞(并引)

北宋·苏轼


兴国浴室院法真大师慧汶,传宝禅月大师贯休所画十六大阿罗汉,左朝散郎集贤校理欧阳棐为其女为轼子妇者舍所服用装新之。轼亦家藏庆州小孟画观世音,舍为中尊,各作赞一首,为亡者追福灭罪。


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失。

惟有一念在,能呼观世音。

火坑与刀山,猛兽诸毒药。

众苦萃一身,呼者常不痛。

呼者若自痛,则必不能呼。

若其了不痛,何用呼菩萨。

当自救痛者,不烦观音力。

众生以二故,一身受众苦。

若能真不二,则是观世音。

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起救。


(《苏文忠公全集》卷二一,又见《东坡禅喜集》卷二。)

附:紫柏禅师拈提东坡观音赞

东坡观世音赞曰:众生堕八难,身心俱丧失……八万四千人,同时俱赴救。解曰:夫一身之微,八难顿集则难存,而身心俱丧可知矣。然身心俱丧,而能呼观音者,身耶心耶?是身是心,则难存而身心已丧久矣;非身非心,则知痛而能呼观世音者,果有痛乎?果无痛乎?有痛则身与心未尝丧也,无痛则身与心未尝不丧也。难者当即身心而推其痛,复离身心而推其痛,于即离离即之间,往返观察推究。一旦察着痛处,则果有痛果无痛自知,不烦求观音觅痛所在耳。东坡此赞妙密超诣,岂鲁直、少游辈所能彷佛哉?


予观天童颂洞山病中机缘颂虽妙,然不若此赞四棱蹋地也。颂曰:放下臭皮袋,拈转赤肉团。当头鼻孔正,直下髑髅干。予曰:髑髅不干,则鼻孔不正;鼻孔不正,则箭锋相值之机,自然钝置不少矣。又解云:自难字至种种观察,皆比量也。东坡此赞伹于盎生注中,头一难字若不忽略,着力观察,则东坡赞自然有入。直下髑髅干,即智讫情枯之谓也。活人髑髅与死人髑髅,初无有异。但活人髑髅,情识未枯,智趣未忘,谓之臭髑髅。死人髑髅,以其情智俱枯,古人谓之金刚髑髅,即法身之谓也。盖情智既枯,则我忘;我忘,则无物非道。故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即神者,体字即比量也,神字即现量也,痛咀嚼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