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识|最余杭而甲灵隐——千年冷泉的变迁

编辑:两车 日期:2025-07-09


冷泉亭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寺飞来峰下,亭前有冷泉,通西湖。冷泉亭始建于唐元和年间,为当时的杭州刺史元藇主持建造,在经历1200多年的历史中冷泉亭也经过多次的修缮与重建。通过历代文人游记和诗歌的描述,我们可以大致窥见冷泉亭的基本风貌及其历史变迁。冷泉亭真正进入大众的视野乃是白居易的功劳,唐长庆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于长庆三年(823年)八月十三日写下了著名的《冷泉亭记》并题写“冷泉”二字于亭上。在这篇游记中,白居易毫不吝啬的将冷泉亭称之为“东南山水”最甲之地: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按照白居易的记述,冷泉亭初建之时位于灵隐寺山下的西南角,亭子建于水中央,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尽管亭子十分小巧但集中了东南最美丽的景色。冷泉亭周围植被丰茂,春日之时“草薰薰,木欣欣”,使人血气和畅,夏日之时“山树为盖”,可以“起人心情”。而最妙之处乃是“水与阶平”,一亭一泉相互倚靠,赏景之余还可入亭“濯足”、“垂钓”,洗去世俗的烦恼和精神上的尘垢。冷泉亭不但是东南山水的精华,也代表了诗人理想的精神家园,无怪白居易独爱冷泉亭。



北宋元祐年间,苏东坡出任杭州太守作《灵隐前一首赠唐林夫》一首并在白居易所题“冷泉”二字后续写“亭”字,成为一时佳话。此后,冷泉亭在北宋末年出现了加亭与去亭的一建一拆。


北宋政和初年,张阁任杭州知州时也常在冷泉亭停留,并提议将冷泉水面扩大。僧人如璧在《新广冷泉亭记》中对此事做了记载:“士大夫有识者犹以池量狭陋,未足以尽冷泉之美”,原本小巧而精致的审美不足以满足游览的人群,所以才有了此次的扩张。张阁的扩池提议很快得到寺庙长老云公的支持,扩展后的冷泉规模达到了“东西三倍其初,南北半之”,也就说冷泉的体量增加了近6倍,以至于如璧说可以“育鱼鳖而豢蛟龙”。而在扩池之后,为了与扩张后的冷泉相匹配,张阁还命僧人惠云在冷泉亭前加建一座小亭,出现了两亭一池的格局。


然而这一做法随后遭到了后任郡守毛友的反对,毛友作诗云:“面山取势俯山中,亭外安亭自蔽蒙。眼界已通无碍物,胸中陡觉有真空。”他认为“亭外安亭”这一做法反而使冷泉之水遭到蒙蔽,颇有画蛇添足的意味,因而又命人将小亭拆除,恢复了原来一亭一池的格局。


到了元代,冷泉亭与飞来峰下的呼猿洞相互整合,成为“钱塘十景”中的冷泉猿啸,一时成为了诗文与绘画中的追捧对象。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曾作《雪湖八咏》其中就有《冷泉雪涧》一诗:

下有流泉上有松,诸山罗列玉芙蓉。

垆头又酿谁家酒,屐齿应嫌此处踪。

汲去煮茶随瓮抱,引来刳木入厨供。

涧边亭子无人宿,空使猿号昨夜峰。


按照诗中所描绘的场景“涧边亭子”,显然一池一亭的格局之下,这是所说的亭子当是冷泉亭,说明当时冷泉亭已经从原来的水中移到岸边了。到了明代,冷泉亭又经过数次的移址扩亭,但冷泉亭的位置依旧是在岸边,同时冷泉本身的体量也发生变化,袁宏道《冷泉亭小记》云:

灵隐寺在北高峰下,寺最奇胜,门景尤好。由飞来峰至冷泉亭一带,涧水溜玉,画壁流青,是山之极胜处。亭在山门外,尝读乐天记有云……观此记,亭当在水中,今依涧而立。涧阔不丈余,无可置亭者。然则冷泉之景,比旧盖减十分之七矣。

通过袁宏道《冷泉亭小记》可以发现,作者在文中对比了白居易的《冷泉亭记》所描绘的景物,除了冷泉亭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外,冷泉的体量也有所减小,其池宽已经缩小到了一丈,因而无法再水中建亭。如此一来,可以推测冷泉亭位置的变化或许是由于冷泉体量的缩小,无法再容纳建亭于水的需求。自此之后,冷泉亭的位置一直延续了建于岸边的传统。


通过上述诗文的解读,可以让我们清晰的了解到冷泉附近周围景物在千年来的变化和发展,尽管冷泉有数次的体量变化,冷泉亭在历代也有不同程度的重建,但都无法影响文人墨客对冷泉的喜爱。不同时代的冷泉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塑造了一大批文学经典,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文节录自唐哲嘉《古典诗文中的灵隐“冷泉”意象探析》,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