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林物语|月缺霜浓细蕊干——宋代诗歌中的灵隐山桂花(上)

编辑:两车 日期:2025-10-27


桂花是灵隐山文化的重要标志,早在唐代便已成为诗中的常客,不仅是诗人借以抒发闲适之情的对象,更融入了禅学的意蕴与唐人特有的浪漫情怀。及至宋代,受白居易、李白等人诗作的影响,灵隐山的桂花也被苏轼、郭祥正等人写入诗中。但与唐人笔下的浪漫闲适不同,宋人更多地借“咏桂”来展现自身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当然,这一时期以“桂子”为闲适、浪漫之情的诗人亦有,如郭祥正的香林洞:



香林洞


郭祥正


幽香来近远,此洞接蟾宫。

欲借飞翰去,即乘桂子风。


该诗从“幽香”的嗅觉出发,联想到月亮之上的蟾宫。作者想象自己乘着“桂子风”到达天上月宫中游玩,向读者展现了宋人也有的闲适和浪漫。



然而,就悲凉的意蕴而言,这一时期灵隐山的桂花成为了诗人自身不得意的象征。以苏轼为例,此时的苏轼和白居易类似,处于贬职杭州的窘困之中。从他所作天竺寺一诗可以看出,游览灵隐山并没有给他内心带来平静,反而引起了他的悲伤:



天竺寺


苏轼


香山居士留道远,天竺禅师有故家。

空咏连珠吟叠壁,已亡飞鸟失惊蛇。

林深野桂寒无子,雨池山美满有花。

四十七年真一梦,天涯流落泪横斜。


“香山居士”即是白居易晚年的称号。苏轼来到灵隐山,怀恋起当年白居易留宿时的种种过往,内心却联想起了自己不得志的人生经历。这一时期的苏轼正位于人生的低谷期,再加上游览时已过桂子花开的时候,于是就有了“林深野桂寒无子”之感叹。借由此“野桂寒”“山美满”,诗人内心的悲凉得到了无限的放大,最终引起了对自己前半生的否定。通过将自己的前半生看成是“四十七年真一梦”,诗人此时彻底陷入了绝望的深渊,只能“天涯流落泪横斜”。



幸运的是,苏轼并不是一个自甘堕落的人,从他所做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来看,他最终还是逐渐走出了内心的阴影:



八月十七日天竺山送桂花分赠元素


苏轼


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桂堂仙。

鹫峰子落惊前夜,蟾窟枝空记昔年。

破裓山僧怜耿介,练裙溪女斗清妍。

愿公采撷纫幽佩,莫遣孤芳老涧边。


此时的苏轼,在合适的时间又一次来到灵隐山,终于见到了闻名于世的“空中子堕”,由此发出了“鹫峰子落惊前夜”的感慨。诗人灵活的改用了桂花来历的传说,将“桂子”看成是高洁、孤傲的月宫之物。这一高洁、孤傲的“桂花”,值得山僧的怜爱,其清净娇美的姿容不亚于身着白绢裙的女子。此孤高的“桂花”又何尝不是苏轼本人的自评?他以“桂花”的孤高为喻,展现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内心追求。然而,诗尾笔锋一转,借由“愿公采撷”“莫遣孤芳”的诉求,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希望被上位者赏识而不得的悲凉。



同样,南宋时期的张九成也作忆天竺桂一诗,借由“桂花”展现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志向与不被赏识的悲凉之意:



忆天竺桂


张九成


湖上北山天竺寺,满山桂子月中秋。

黄英六出非凡种,肯许天香过别州?


张九成所生活的南宋,正值秦桧当道,他本人因为与秦桧不和,被谪南安军长达十四年之久。正是这种与苏轼相似的生活经历,让他在借用“桂子”这一意象时,也表达出了相似的内心情感。


(未完待续。本文摘录自吴卿《灵隐瑞应:唐、宋、元、明诗歌中灵隐山的桂花》,为适应公众号阅读习惯,略作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