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新志》卷四•人物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0-04-14 17:59

卷四 人物

 

本志将旧志的"檀越"篇改为"人物篇"。所谓"檀越",即常称的"施主",为僧人对施舍财物等信徒的称呼。施舍财物确是对佛法和寺院的护持;但纵观历代佛教盛衰,信佛的官员,虔诚的居士在护法方面不可或缺,古称"外护"。五代吴越时,高僧洪在点化钱鏐时称:"他日称霸吴越,当须护持佛法",于是才有四代五王矢志不渝地"信佛顺天",不仅吴越寺庙"倍于九国",而且最后听从延寿劝谕"舍别归总,纳土归宋",致使北宋朝廷特别重视对杭州佛教的"外护"。

新志《人物》篇,载有清代以来有影响的著名官员、居士外护灵隐的事迹。

 

李卫1680-1738年)  字又玠,江苏铜山(今徐州)人。初任户部郎,雍正四年(1726年)任浙江巡抚,加授浙江总督。六年(1729年)倡修灵隐寺,十年(1732年)改署直隶总督,次年返浙回任。在任期间疏竣西湖,整修名胜,补植万松岭,建湖山神社等,雍正九年(1731年)奏准修《西湖志》。乾隆初病故。

  

 

阮元1764-1849年)  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进士,次年大考,高宗亲擢第一,破格提为少詹事。后历任山东学政、浙江学政、浙江巡抚,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以体仁阁大学士致仕,加太子太保进太傅,卒谥文达。阮元多才多艺,人称"才通六艺、"一代经师",历官所至,振兴文教。乾隆六十年(1795)任浙江学政,嘉庆五年(1800年)升浙江巡抚,创立诂经精舍,重修《浙江通志》,编撰重要文献,精心疏浚西湖。道光十四年(1845年),阮元刻朱熹、翁方纲等集成,在灵隐寺大悲阁创设"灵隐书藏",广集世典和历代文物经籍书画等,按唐人宋之问"鹫岭郁岧峣"诗七十字编定书目,选僧人玉峰、偶然两人专责管理,成为杭城佛教一大功德,后人称为"我国第一所公立图书馆。"

  

薛时雨1818-1885年)  字慰农,晚号桑根老农,滁州全椒(今属安徽)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中举人,咸丰三年(1853年)中进士,任浙江嘉善知县,后升杭州知府,兼署粮道,并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咸丰十年、十一年(1860-1861年),太平军两度入杭,"名山巨刹,毁废殆尽",灵隐寺仅剩天王殿、罗汉堂。太平天国失败后,薛时雨立即奏请朝廷重修天竺等寺庙,在布政使蒋益沣、浙江巡抚马新贻赞助下,灵隐寺开始重建。薛时雨辞官后寓居杭州,主持西湖崇文书院。

  

盛宣怀1844-1916年)  清代洋务买办,字杏荪,号愚斋,江苏武进人。同治九年(1870年)入李鸿章幕,同治十二年(1873年)任轮船招商局会办,光绪六年(1880年)办电报局,光绪十九年(1893年)办华盛纺织总厂,垄断洋务企业,后接办汉阳铁工厂、芦汉铁路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工部左侍郎、会办商约大臣。当时朝廷在北京造颐和园,由他主持向美洲购得红松,因时局不靖,南运杭州,支持灵隐寺大殿竣工。

  

黄元秀1884-1964年)  现代居士,佛学家、书法家,原名凤子,字文叔,别号山樵,浙江杭州人。青年时赴日求法,参加"同盟会",回国后投身辛亥革命、北伐战争。1929年归乡,致力于武术和佛教研究,曾从班禅、虚云、东密大雄(日)等学习密宗之法,与海灯切磋武艺,与张大千居士探讨美术学问,与灵隐寺方丈却非结方外交,支持整修灵隐寺殿堂和开展法务活动。曾任浙江国术馆副馆长,著有《金刚乘学》等。

  

范古农1881-1951年)  现代佛教居士、学者。原名运枢,字拱薇,后改名梦古,字古农,浙江嘉兴人。十五岁师从经学家陆仲襄学经史,十八岁肄业于上海南洋公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来杭就读于求是书院,在此期间,初读《圆觉经》有悟。三年后回嘉兴创办毓秀小学,光绪三十三年(1903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物理专科学校,参加"同盟会",与章太炎等交往中得知"楞伽"、"成识"大义,购置阅读《大乘起信论直解》等佛教经典,归国后应聘为嘉兴府中学堂监督(即校长),常在家中讲佛,沈雁冰曾著文证其事。民国初,至平湖报本寺听华山法师讲《弥陀疏钞》,开始对净土法门感兴趣,并研读《大乘起信论》。民国元年(1912年)应褚辅成之邀创办嘉兴商业学校。民国六年(1917年),范古农到上海受皈依于谛闲法师,随从听讲,通达天台教义。翌年以海尸道人之名撰写《释尊记略》、《信佛法要》、《放生或问》等,回嘉兴后与弘一放生,在精严寺藏经阁阅藏,共同探究佛学。民国八年(1919年),他到杭州在灵隐寺等寺院举行讲经法会,由于他开示净土法门,题为《净土法门是实验的佛学》,颇有影响。民国十六年(1927年)他辞去学校职务,在杭州发起兴办"杭州佛学研究会",自任主席,每月两会,每会必有讲法,并创办《佛学问答》,弘法传佛。其时,杨仁山在南京专事刻经,而范古农在杭州以《佛学问答》办函授学校,时称:"杨仁山以刻经胜,范古农以教育著,为近代佛学上的两大柱石。"在此期间,又在杭州发起组织"国学会",推举章太炎为会长。民国十九年(1930年),范古农任"上海佛学书局"编辑;民国二十四年(1935)任《佛学月报》主笔,发表大量佛学文章。抗日战争初,他避难浙西天目山,次年应招回上海,住"省心莲社",开讲"净土三经一论",《三十唯识颂》,编写《大乘起信论》讲义等。抗战胜利后编辑出版《幻庵文集》,并创立"净宗法相学社",在沪杭等地讲经弘法。晚年被选为世界佛教居士林林长。

  

张宗祥1882-1965年)  字阆声,别号冷僧,浙江海宁人,为我国现代著名文史学家、书法家。1923年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1950年任浙江图书馆馆长。他对佛学有极高造诣,为浙江书法界宗主,六十年代曾任西泠印社社长。19553月,他为灵隐寺大雄宝殿题联:"入殿参三世释迦,不须问过去未来,仗现在一尊,微笑拈花,指点群迷登觉岸。开山是东晋惠理,无论为云门临济,均禅宗嫡派,顶香持戒,永传家法守丛林"。

  

马一浮1883-1967年)  幼名福田,后改名一浮,号淇翁,因取《法华经》中"蠲除戏论",晚号蠲戏老人,浙江上虞人,出生于四川成都,长期定居杭州。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他十岁时曾赴绍兴县试,名列榜首。二十七年(1901年)到上海学习外语,创办《翻译世界》杂志。光绪二十九年(1903)赴美留学,曾阅读并带回中国第一部《资本论》(德文版),次年离美赴日,与章太炎交往密切。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回国,从事翻译和著作,次年寓居杭州广化寺(现西泠印社),专心阅读文澜阁四库全书,并致力于训诂考据之学。民国二年(1913年)教育总长蔡元培邀他任该部秘书长,不到三月即离职返杭,自度"力不足以拨乱匡俗",于是杜门不出,一心治学,博究百家,专研佛学。次年(1914年)倡议成立"般若学会"佛学研究组织,发表;了不少论著,灵隐寺慧明长老、香积寺肇安方丈等均与之结方外交。曾应邀在灵隐寺开讲《复性论》。民国十年(1921年)起遍访名山,沈求佛法。民国十八年(1929年)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应竺可桢之邀以"国学大师"名义至江西为浙江大学主讲《泰和会话》,并编印出版。抗战胜利后返杭治学刻经。1953年出任浙江文史馆馆长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为灵隐寺撰联云:"古德此安禅,似岳镇西湖,看庭前树老,陌上花新,衲僧莫道闲机境;林神常奉足,喜法流东土,任狮子频呻,象王蹴踏,游人只认好溪山。 

"文革"时受到冲击,于19672月逝世。

  

张载阳    浙江新昌人,国民党军人,曾参加反对袁世凯护国运动,时任师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北京政府任命张为浙江省省长,在军阀混战中下野。他自命信奉佛教,请当时名僧来杭讲经、举行法会,并为灵隐寺题写楹联,以示外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