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其正确的名称应该称为念珠,是指以线贯串一定数量的珠子,用以计算称名(念佛或菩萨名号)、称持咒(诵咒)数的法具,又称数珠、咒珠或诵珠。
佛珠的由来
在《牟梨曼陀罗尼经》中说:"梵语钵塞莫,梁云数珠。是引接普遍根机,牵课修业之具也。"在《本患子经》中说:"昔有国王名波流梨,白佛言:‘我国边小,频年寇疫,谷贵民困,我常不安。法藏深广,不得遍行,惟愿垂示法要。’佛言:‘大王若欲灭烦恼,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个,当自随身,志心称南无佛陀、南无达磨、南无僧伽名,乃过一子。如是渐次,乃至千万,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除谄曲,舍命得生炎摩天,若满百万遍,当除百八结业,获常乐果。’王言:‘我当奉行。’"此即念珠的由来。
佛珠的颗数
《数珠功德经》曰:"其数珠者要当须满108颗,如其难得。或为54颗,或27,或14颗,亦皆得用。"
《陀罗尼集经·二》曰:"其数皆满180珠,或54,或42,或21,亦得中用。"
《金刚顶瑜伽念诵经》曰:"念珠,分别有四种:上品最胜及中下。1080以为上,108珠为最胜,54珠以为中,27珠为下类。"
《文殊仪轨经·数珠仪则品》曰:"数珠不定,亦有三品:上品180,中品54,下品27。别有最上品,当用1080为数。"
依已上经轨之说,则有1080,180,54,42,27,21,14之七种,其他有古来念佛宗袭用之36珠与禅门所用之18珠二种,总为九种。
此珠颗之数目,各有表示:
1080者,十界各有百八,成一千八十;
108者,表百八烦恼,或百八尊、百八三昧,或本有之五十四位,与修生之五十四位;54者,表修生之五十四位;
42者,表住行向地等妙之四十二位;
27者,表声闻乘之二十七贤圣;
21者,表本有之十地与修生之十地及佛果;
14者,表《仁王经》所说之十四忍,即住行向之三忍与十地与十忍与佛果之一忍;
其36与18者,只为携带之便,三分百八为36,又六分为18,非别有深义之所表。
念珠的材质
关于数珠的资料,《陀罗尼集经》举出金、银、赤铜、水精(水晶)及木患子、菩提子、莲华子等类;
《守护国界主陀罗尼经》卷九列出菩提子、金刚子、金、真珠、莲华子等类;
《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下《持念品》列香木、瑜石、铜、铁、水精、真珠、莲花子、金刚子、间错种种诸宝、菩提子等十种;
《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数珠功德经》列出铁、赤铜、真珠、珊瑚、患子、莲子、因陀啰佉叉、乌嚧陀啰佉叉、水精、菩提子等十种;
《金刚顶瑜伽念珠经》列举砗磲、木患、铁、熟铜、水精、真珠、诸宝、帝释子、金刚子、莲华、菩提子等十一种;
《苏悉地羯啰经》卷中《供养次第法品》列举菩提子、莲花子、噜梛啰叉子、木患、多罗树子、土、螺旋、水精、真珠、牙、赤珠、诸摩尼、薏苡珠及其余的草子等十四种;
《苏婆呼童子请问经》卷上《除障分品》列举活儿子、莲华子、阿嚧陀罗阿叉子、水精、赤铜、锡、木患、琉璃、金、银、镔铁、高佉等十二种。
经典中亦有记载不同的念珠,有不同的念诵功德,《佛说校量数珠功德经》中说:"曼殊室利告大众言:‘汝等谛听!受数珠校量功德差别如是:若用铁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五倍;若用赤铜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十倍;若用真珠、珊瑚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倍;若用木患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倍。若求往生诸佛净土及天宫者,应受此珠。’"
若用莲子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倍;若用因陀罗佉叉为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百万倍;若开乌卢阤罗佉叉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千万倍;若用水精为数珠者,诵掐一遍,得福万万倍。
若用菩提子为数珠者,或用插念,或但手持此珠,不能依法诵佛名,等数难可拔。是诸善男子,若复有人手持此珠,不能依法念诵佛名及陀罗尼,此善男子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共,所出言语,若善若恶,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得福等同如念诸佛诵咒无异,得福无量。
《陀罗尼集经》以水精为第一;《摄真实经》卷下《建立道场发愿品》说香木得一皆福,瑜石、铜、铁得二分,水精、真珠得一俱胝分,莲华子、金刚子得二俱胝分,间错种种诸宝及菩提子最胜,可得无量无骤不可说不可说分之福德。《守护经》说菩提子及种种和合之珠最胜;《数珠功德经》、《瑜珠念珠经》等亦以菩提子为最胜。
在密教行法之中,依三部五部之差别,所用数珠亦有不同。《苏悉地羯啰经》说佛部用菩提子观音部用莲花子,金刚部用噜梛罗叉子之数珠;《守护经》及《瑜伽念珠经》说佛部用菩提子、金刚部用金刚子,宝部用金等诸宝,莲华部用莲华子,羯磨部用种种和合之数珠。
佛珠的功德
关于念珠的功德,在《木患子经》中说:"若欲灭烦恼障、报障者,当贯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当至心无分散意,称佛陀、达磨、僧伽名,乃过一木患子。如是,渐次度木患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万,若能满二十万遍,身心不乱,无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乐行。若复能满一百万遍者,当得断除百八结业。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断烦恼根,获无上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