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的参禅秘诀

编辑:性恩行者 日期:2015-08-19 09:02

  禅是我人本具之真如佛性,故须向内体究参叩,莫向外求!是属于心性上的修证功 夫,不在言端语端。 "吾入本有心源,皆被情识遮蔽,不能显现。若能返照回光,直下看此幻妄情识,从何而起?则内不由心,外不由境,两头坐断,中亦不立。所谓情识,化为乌有。 情识之障蔽既除,则心源彻底显露矣。此即宗门大彻大悟之景象也(《文钞三编·卷四》"丁福保居土书九" )。"意谓若能于现前一念之虚妄情识上急急返照之,则当下便是"一念回光,即同本得"也。但参禅必须识得本有家珍,不离方寸,真佛在自家屋里坐,识得此道 理,方能确保不向外弛求。 "殆指禅宗,即众生烦惑示诸佛智体之谓也。意谓人海采宝者,不识本有家珍,至尊至责,而能出生无量众宝。向外驰求,何异怀宝迷邦,骑牛觅牛?须知贪、瞠、 痴之实性,即是佛性。若能彻悟此之佛性,则觅贪、瞠、痴了不可得,当体即是真戒真定真慧,亦无真戒真定真慧之相可得。……又禅宗贵在参,不贵在讲(《文钞 三编·卷四》 "丁福保居士书十" )。"可见印老在参禅方面,注重理路分明;若理路不清,则不外乎骑牛觅牛,不得要领,可谓识得路头不算冤也。
  
  又,真参实究向上一着者,须以"不看经律、广记博闻"为戒。参禅在未"明心见性"前,最怕偷窥乱翻禅书祖语,在"文字堆里作活计"是文人学士的嗜好, 却是宗门的大忌, "以解塞悟"故。隋唐时的"机锋" "转语"等"不立文字"之"文字"的出现,都是为了勘验行人是否真正开悟而埋设的圈套,故有"呵佛骂祖" "斥经教" "拔净土"者,但"有所言语,都无实义"。两宋以后的禅宗,几乎全在"捉机锋" "下转语"中作文章,而忽略了真实参究的功夫,莲池、憨山、漓益等人曾大力扭转此等弊端。在这方面,虚云和尚亦是特别注重,他曾作"立誓参禅不看经律广记 博闻"文曰:
  
  凡看一切经书,虽云"广记博闻",反塞自己悟门。不如一门深入,尽空所有, 自有相应处,决不赚人。只要坚心,此事旷劫难逢!我与诸人,多生错过;今下努力,便待何时?挨舍身命,毕竟乐讨个分晓;若不如此,永堕地狱。倘或见谛,上 宏下化,以报佛恩;若不如此,亦永堕地狱。
  
  关于真参真究者,以不看禅书祖语为禁戒,主要是为了防止行人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故,便出此迫不得已的手段,以令行人死尽偷心、脚踏 实地地参究向上一着。待"明心见性"后,方许行脚参访、或阅经学教。悟后起行,一切皆水到渠成,亲切自然,与悟前有天渊之别。印老在《宗教不宜混滥论》中 说:
  
  宗则独被上根,不摄中。下。犹如将军密令,营内方知,营外之人,任凭智同生知,亦莫能晓!以此之故,方能全军灭贼,天下太平。军令一泄,三军倾覆。祖 印一泄,五宗丧亡。未悟以前,只许参究话头,不准翻阅禅书。诚恐错会祖意,则以迷力悟,以假乱真,即名为"泄",其害甚大。大悟之后,必须广阅祖录,决择 见地,则差别智开,药忌明了。尚须历缘锻炼,必使行解相应,方可出世为人,宏阐宗风。今人不教人力参,而为人讲演。使其开解路,起卜度,以己见会祖意,依 稀仿佛,想个义理。全体是错,便谓就是。直饶不错,只是泥龙画饼,岂能致雨充饥!所以宗须真参,方有实益也。未开眼者,闻其讲说,喜出望外,其有具眼者, 必痛彻骨髓矣。如此宏宗,徒有大损,毫无实益。何异以军令往告敌兵,相邀共战,其不自殄灭者鲜矣。由是假充悟道者,不胜其多。坏乱佛法者,实繁有徒矣。
  
  观此道理,则知印老之所以强调参禅以忌看祖师语录,为防"鹦鹉学舌"者弄讥诈,是引前人之覆辙作今人前车之鉴,以俾行人真实参究向上,广播禅风于寰宇,匡危扶正。这点他与虚云和尚无二无别,足见祖师之间的心心相印,同出一辙之妙也。
  
  宗门主参禅,参禅须"明心见性",即要参透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也。这一无上法门,自世尊拈花起,至达磨东来以后,其下 手功夫屡有变迁。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由一言半句下就悟道。师徒间的传授,亦不过是以心印心罢了,并无实法与人。平日之参问酬答,亦不过随方解缚,应病 与药而已。但宋代后,因来人根器陋劣故,说来容易行来难。譬如说"放下一切"
  
  "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思善来便思恶。古德不得已,只能采取以毒玫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最初是看话头。
  
  古德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第一下手处。如达摩祖师之安心,六祖之惟论见性,只须直下承当便了,并无看话头之说。可后因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真实参 究,而多弄机诈,每每数他人珍宝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门庭,各出手眼,才令学人看话头。当然看话头比参公案要简单些,只须于个"谁"字上发起一丝轻微 的疑念而直直参去,直到亲见本来面目为止。但"参话头"绝不是"念话尾",万勿本末倒置。那印老是怎么说的呢?他在"与泰顺林枝芬居士书二" (《增广文钞·卷一》)中说:
  
  须知禅宗一法,名为"教外别传"、凡所提倡,意在言外。千言万语,总皆指归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之法身理体。令人先悟此体,然后起彼修因证果, 超凡入圣,即众生而成佛道之事,但其酬机之语,名为"机锋",名为"转语"。欲令人参而自得,故无义路。若会得,固属大幸。若会不得,但当将此一句话,当 做本命元辰,废寝忘餐,终日竟夕,如一人与万人敌,不敢稍有间断放纵。一年不悟两年参,十年不悟二十年参,一生不悟,即生生参,果真拌此深心参者,决无不 悟之理。既悟之后,乃名"悟道",尚须历诸境缘,锻炼习气,直得烦惑净尽,方名"证道",彼魔子者,乃以"误"为"悟": "悟"尚全体是误,何况说"证"!乃不知惭愧,不惧因果,竟致无量好心男女,受彼所骗,同断善根。汝宜笃信吾言,自不被彼所陷矣,至嘱至嘱!
  
  佛法诸宗修持,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不独净宗修观为然、宗家以一无义味话头,置之心中,当作本命元辰。不计时日,常为参叩。待至身心世界,悉皆不 知,方能大彻大悟,非行起解绝乎?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非行起解绝乎?愚谓"起"之一字,义当作极。唯其用力之极,故致能所双忘,一心彻 露。行若未极,虽能观念,则有能有所。全是凡情用事,全是知见分别,全是知解,何能得其真实利益。唯其用力及极,则能、所情见消灭,本有真心发现。故古有 "死木头人",后来道风,辉映古今,其利益皆在"极"之一字耳。又令人多尚空谈,不务实践。 (《增广文钞·卷一》 "复范古农居士书一")
  
  古德谓参禅须具三要:一有大信根,二有大愤志,三有大疑情。大信根是参禅的主力军,大愤志是参禅的;中锐前锋,疑情是参禅的拐杖后劲。印老意谓若不能 于机锋、转语下悟道者,只好以一句话头为本命元辰而参,采用的方法是大势至菩萨的根大圆通法门,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亦可谓一人与万人敌也。并且 须有"一年不悟两年参,十年不悟二十年参,一生不悟,即生生参"的勇气与精神,方可一超直入如来地。所以,印老忌看禅书祖录者,就是为了怕人以解塞悟,依 他语而转,于中起凡情卜度,冒充悟道,须下真功夫而力究真参也。故以一句话头为开悟之源,以一个"参"字为透关之导火线也。惟有在都摄六根的前提下,抱此 一句话头直向内里参究,于我人之现前一念安身立命也。一句话头,全是无义昧语,当参禅须把这个话头作为本命元辰,惟有不问断,死心塌地地参究到极处,方能 悟道。可见参禅贵在一"参"字上,凭的是心性上的真实功夫与境界,藉助一个话头剿灭由卜度而起的凡情圣解也。知情剿灭净尽后,方可见本来!(文/曲槐)

来源:中国佛教禅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