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度屠儿法句经云。有五百外道。常求佛便。欲诽谤之。自共议言。当使屠儿杀生。请佛及僧。佛必受请。赞叹屠儿。吾当诣前。而共讥之。佛即受请。告屠儿言。果熟自堕。福熟自度。屠儿还归。供设饭食。佛及众僧到屠儿舍。梵志大小。皆共欢喜。今日乃得佛之便耳。若赞福者。以其前后杀生作罪。持用讥之。若当说其罪者。当以今日之福难之。二者之中。今乃得便。佛到即坐。行水下食。于是世尊。观察众心。应有度者。即便出舌覆面。放大光明。照一城内。出微妙音。说偈咒愿。如真人教。以道活身。愚者嫉之。见而为恶。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自熟。而不相代。习善得善。亦如种甘。五百梵志。意自开解。即前礼佛。五体投地。来受圣
发布时间:2021-12-05
祀天遇佛法句经云。边境有王。名曰和墨。奉事外道。举国信邪。杀生祭祀。王母寝病。经久不瘥。召婆罗门告言。吾太夫人病困经久。不知何故。答言。星宿倒错。阴阳不调。故使然耳。王言。作何方宜。使得除愈。答言。当备牛马猪羊百头。杀以祀天。然后乃瘥。王即奉命。即牵牛马猪羊百头。当就祭坛。杀以祀天。佛怀大慈。愍王愚迷。往诣王所。王遥见佛。为佛作礼。白佛言。母病经久。今欲祀天。为母请命。冀求得瘥。佛言。欲得谷食。当行种田。欲得大富。当行布施。欲得长寿。当行大慈。欲得智慧。当行学问。行此四事。随其所种。得其果实。祠祀淫乱。以邪为正。杀生求生。去生道远。人生百岁。奉事神祇。牛羊祭祀。不如行慈。佛放光明。遍照天地。王
发布时间:2021-12-03
百和香中本无我,光透尘劳一一法。佛法本从空处起,炳然字义照太空。以此一香应发心,东方出日西方雨。我今稽首伐闍罗,是真离欲阿罗汉。——宋 黄庭坚《罗汉赞》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二百一十三尊至第二百二十六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贰佰壹拾捌尊薄俱罗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薄俱罗尊者铜像诗 偈岁月如流浪淘沙,游子缘何不还家。家园亲友翘首望,清歌曼舞忆繁华。偈解岁月如流水匆匆而过,外出多年,一切也应有了结果,却为何还不回家?故乡的亲友早就翘首相望,应回到家,和和美美忆淡这些年所经历的繁华见闻。此偈教导我们,有时候我们太重名利,永不知足。须知离家经年,该是什么结果已成定论,何必还苦苦相求。尊者法相尊者法相所现为陶然
发布时间:2021-12-02
谈乐佛至法句经云。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精舍。时有四新学比丘至柰树下。经行游戏。柰华荣茂。色好且香。因相谓曰。世间万事。何者可乐。一人言。仲春之月。百木荣华。游戏原野。此最为乐。一人言。宗亲吉会。觞酌交错。音乐歌舞。此最为乐。一人言。多积财宝。所欲即得。车马服饰。与众有异。出入光显。行者瞩目。此最为乐。一人言。妻妾端正。彩服鲜明。香熏芬馥。恣意纵情。此最为乐。佛知。即至其所告言。汝等所论。尽是忧畏危亡之道。非是永安最乐之法。万物春荣。秋冬衰落。宗亲欢乐。皆当别离。财宝车马。五家之分。妻妾美色。爱憎之本。爱乐生忧。贪欲生畏。解无贪欲。无忧无畏。凡夫处世。兴招怨祸。危身灭族。忧畏无量。三途八难。苦
发布时间:2021-12-01
廿年百丈 不明其诲来到药峤 出类拔萃是个什么 一札粉碎肘后灵符 宝镜三昧云岩昙晟禅师(782—841),药山惟俨禅师之法嗣,俗姓王,钟陵建昌(今江西省进贤境内)人。《宋高僧传》记载,昙晟禅师在出生时,“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犹缁服焉”,示不可思议显现。童真入道于石门,与惟俨禅师的药山道场相去不远。昙晟禅师成年时接受了具足戒。其出家之后,首先去参谒了百丈怀海禅师,并在百丈那里事师二十年之久。其在怀海禅师那里尚未领悟玄旨,决定从江西折回湖南,来到药山禅师门下参学,才了却心疑。当昙晟禅师来到药山禅师会下时,药山禅师问他何处来,昙晟禅师向药山禅师说明了他的来历之后,药山禅师便一一询问他在百丈处所学,由是
发布时间:2021-12-01
说苦佛来法句经云。祇园精舍有四比丘。共相议言。世间何者最苦。一言淫欲。一言饥渴。一言嗔恚。一言惊怖。共诤不止。佛知。往到其所问言。以事白佛。佛言汝等所论。不究苦义。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嗔恚。惊怖。色欲。怨祸。皆由于身。夫身者。众苦之本。患祸之源。劳心极虑。忧畏万端。三界蠕动。更相残贼。吾我缚着。生死不息。皆由身故。欲离世苦。当求寂灭。摄心守正。泊然无想。可得涅槃。是为最乐。昔有比丘入山学道。时有四禽。鸽鸟蛇鹿。依附左右。昼行求食。暮则还宿。一夜自相问言。世间之苦。何者为重。鸽言色欲炽盛。无所顾念。危身灭命。莫不由之。鸟言饥渴之时。身羸目冥。神识不宁。投身罗网。丧身失命。莫不由之。蛇
发布时间:2021-11-30
昔时,释迦佛出现于世,为父王及大众宣说观佛三昧法门。佛相好庄严,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相金色,普放光明。当时,在会有五百位释迦族人,因为过去业缘,所见佛身相为一暗灰羸瘦的婆罗门,未能见佛庄严身相,因而号啕大哭,狂乱地自拔头发,扑倒在地,口鼻淌血。佛见族人如此,安慰道:“你们不要再号哭!我告诉你们,过去世有一位佛叫毘婆尸佛,在他入涅槃后的像法时期,有一位日月德长者,长者有五百个儿子,个个聪明多智,博通世间经籍。日月德长者信奉三宝,常向儿子们讲说佛法大义,但是儿子们却始终固守邪见,不愿信奉佛法。后来,五百子同时身患重病,长者来到儿子们面前,垂泪合掌对儿子们说道:‘你们过去一直被邪见蒙蔽,不信乐佛
发布时间:2021-11-30
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其成绩是很可观的。这从太宗贞观三年(629)开始,组织译场,历朝相沿,直到宪宗元和六年(811)才终止。前后译师二十六人,即:波罗颇迦罗蜜多罗(翻译年代629—633,以下各人皆附注翻译年代)、玄奘(645—663)、智通(647—653)、伽梵达摩(约650—655)、阿地瞿多(652—654)、那提(655—663)、地婆诃罗(676—688)、佛陀波利(676)、杜行顗(679)、提云般若(689—691)、弥陀山(690—704)、慧智(693)、宝思惟(693—706)、菩提流志(693—713)、实叉难陀(698—704)、李无谄(700)、义净(700
发布时间:2021-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