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实叉难陀三藏法师(652—710),梵名Sikshananda,又作施乞叉难陀,译作学喜、喜学,于阗(新疆和阗)人,善大、小二乘,旁通异学。他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身份,便是八十卷《华严经》的译者。《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牟尼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是佛教的一部根本大经。而在唐代以前,流传于中国的只有东晋时期佛陀跋陀罗三藏所译的六十卷《华严经》(简称《六十华严》),文义尚未完备。武周时,武则天听说于阗有完备的《华严经》梵本,即遣使访求并聘请译人。实叉难陀三藏便以此因缘,带着《华严经
发布时间:2021-11-16
因妇得度三摩竭经云。有难国王。遣使至舍卫国长者阿难邠坻舍。长者见使者。黑丑如鬼。问言。汝何等人。答言难国王为太子娶女。闻长者有女。名三摩竭。人中第一。故来求之。王自有书相闻。长者便到佛所。白佛。难国王遣使来到我家。辞言。为王太子求我女。今当云何。佛言。与之。长者送女至彼。时难国王见子妇来。便请其师尼揵若陀弗。入宫饭之。王与夫人。呼子同妇出来礼师。三摩竭见尼犍裸形丑黑。是为猪狗。畜生无异。口遥唾之。即还闭门不出。师告王。汝问妇事何师。妇答言。是佛。王言。佛可见否。答言。佛有神力。烧香遥请即致。王言。大善。三摩竭即上高台。烧香作礼言。今难国王不知有佛。愿佛明旦与诸弟子。劳屈尊神。来到于此。佛敕诸比
发布时间:2021-11-15
如来宝仗降魔相,慈悲威怒震十方。毒龙帖耳收雷霆,逆鳞可摩若家狗。我法未尝恼众生,不令肆毒生恐怖。但以本来悲愿力,情与无情共一家。——宋 黄庭坚《罗汉赞》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一百九十九尊至第二百一十二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贰佰壹拾尊乘味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乘味尊者铜像诗 偈罗汉金刚足生机,平生万事无相违。春风满怀谁可比,星辰日月共此辉。偈解罗汉金刚得证正果皆是靠着脚踏实地,一生随缘而行,无违逆法道之举。现在你心中春风吹佛,与日月星辰相辉映。此偈教导我们,正当春风得意之时,全因其平常脚踏实地,不做违逆道法之事,有众多良善的付出,自然会有更多的收获。尊者法相尊者法相所现为陶然而坐,左脚盘于座上,身披袈
发布时间:2021-11-15
见佛生信经律异相云。有国王名阿质。威势勇猛。侵伐邻国。枉苦良善。人民怨之。佛与大众欲往化之。阿质王闻之。即生恶意。与诸王子兴兵合聚。当于大道迎欲拒佛。当此之时。佛身在前。放大光明。从军中度阿质国王。鼓不复鸣。弓弩不施。刀兵不拔。象马颠倒。步兵转筋。天地阴冥。日月无光。王及众军皆迷惑失息。顿伏而走。佛到王城。城门自开。佛进王宫。入殿而坐。诸天神王拥护围绕。王及诸子闻佛入宫。还宫与佛相见作礼。前谢白佛言。卑鄙暗陋。少不学问。不知礼义。狼兽为比。愚痴迷惑。违犯天人。大圣不顾边陲小国。今枉世尊远来鄙土。君臣勃逆。唯愿世尊哀我无智。既已厚恩教化人民。王及诸子悔过自责。白佛言。乞戒终身奉行。佛言。王当恩信
发布时间:2021-11-15
唐时大书法家欧阳询被誉为“翰墨之首”,楷书险绝大气、堪称是“绝唱”。其书法承接了魏、晋时期的特色,将六朝时期朴茂峻整的书法特征化作了自己的书法风格特色,其用笔富含隶书笔意,凝重沉着,转折处干净利落;结体紧结,方正浑穆,有一种极为森严的气度,而在雍容大度中,又有险劲之趣。而欧阳询的楷书代表作除了《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还有很多其他不错的作品,比如说这本小楷《心经》。这本小楷《心经》虽然后世存在诸多争议,很多人认为这不是欧阳询的真作,但是我们要明白,任何能够引发争议的时期,其背后一定是具备了一定的价值,有所水平,才能为人所争议。而欧阳询这篇小楷《心经》则是法度严谨,用笔险峻,
发布时间:2021-11-15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设城府,全无厓岸。气盖乾坤,目撑云汉。流落今事门头,不出威音那畔。无论为俗为僧,肩头不离扁担。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佗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憨山老人自赞七、曹溪坐化 肉身不坏天启二年(1622),憨山大师又受请回曹溪。次年,他在南华寺圆寂,临终前曾有僧请他垂一言,他说:“金口所演,尚成故纸,我又何为?”寿七十八岁。憨山大师法体三天之后依然栩栩如生,面皙唇红,手足绵软,如入禅定。第二年,弟子们将大师的肉身护送到庐山后,因庐山气候阴湿,侍者福善禅师建造了一座塔院,将大师肉身龛安供在塔上。十一年后,庐山猛虎作乱,五乳峰法云寺处在危险之
发布时间:2021-11-15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设城府,全无厓岸。气盖乾坤,目撑云汉。流落今事门头,不出威音那畔。无论为俗为僧,肩头不离扁担。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佗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憨山老人自赞四、结茅崂山 创开海印万历九年(1581),慈圣太后遣使礼请憨山大师设“祈储道场”,次年皇宫果然增添皇储。太后为感念五台山大方法师、妙峰禅师、憨山大师三位主事者,赐请他们前往宫里受供,然而却遍寻不着憨山大师,原来他结庐安居于东海牢山(今山东崂山)那罗延窟,使用“憨山”为别号。太后遂赐内帑三千金为其建寺,憨山大师推辞不果,只好建议用此金施苦赈灾,并让使者持赈籍还报,太后更加敬佩憨山
发布时间:2021-11-15
威威堂堂,澄澄湛湛。不设城府,全无厓岸。气盖乾坤,目撑云汉。流落今事门头,不出威音那畔。无论为俗为僧,肩头不离扁担。若非佛祖奴郎,定是觉场小贩。不入大冶红炉,谁知佗是铁汉。只待弥勒下生,方了这重公案。——憨山老人自赞一、生死大事 出家能了憨山大师(1545—1623),俗姓蔡,名德清,字澄印,全椒人(今属安徽)。父母均为虔诚的佛教徒,因梦见观世音菩萨抱送童子而有孕。七岁时,钟爱他的叔父病死,憨山大师开始思索生死去来的问题。憨山大师九岁时,常随母亲至寺院礼佛,能背诵《普门品》。嘉靖三十六年(1557),憨山大师十二岁,辞亲入报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孙俊公教他读《法华经》,四月即能背诵。西林见他
发布时间:20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