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 大衣福田相,圣增凡减。 三衣表断痴,净意业也。 《酉阳杂俎续集》中,就曾形容僧人的法衣,形状如稻,颜色如莲;又说如赤麻白豆,若青若黑。义净大师曾感慨地说:"所有着用并皆乖仪....只支偏衫裤之流,大圣亲遮。"那些僧人常服的亵衣、襦、衫等,未必有所规定,仍是随着时代,与俗家衣无异。 而唐代僧人的袈裟,多用勾索,少用勾环。诸古师大德像中。而从明代中期至今,则多用勾环。此类勾索、勾环,应该都是从春秋战国时服饰的带钩在应用于汉服的同时演变而来。 唐中期的百丈禅师,针对当时丛林初立、未
发布时间:2019-02-08
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 ——清主顺冶 佛教所说的四众弟子,出家僧尼二众,与在家居士优婆塞优婆夷二众从外观直觉来看,区别就是"剃发染衣"。着僧衣、剃净发是区分僧俗的标准。僧侣自出家之时就要剃光头发,称"净发",旧制汉传佛教中还有被称为戒疤的烫香疤,据《中国
发布时间:2019-02-03
十八罗汉像龛之客观遗存 胜果寺的十八罗汉摩崖雕像位于西方三圣大龛的西南方崖面下部,距西方三圣大龛约30米,且西方三圣像龛高出十八罗汉像约20米。众罗汉龛的走向与崖面上方的西方三圣龛基本相同。198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其《西湖石窟》一书认为胜果寺众罗汉像仅存十七尊。但据笔者于1992年7月11日的实地考察,十八罗汉的数目是完整的,当笔者于1992年11月9日再次调查胜果寺龛像时,见几位佛教徒信徒正在用水泥候补残损的十八罗汉像,完全改变了这些像的原始面貌。古代文物虽被破坏,但仍或多或少地反映着原始面貌。这些现代信徒的修复虽属佛教功德,但违背了文物保护整旧如旧的原则,是对古代文
发布时间:2019-01-25
编者按: 每一张照片,或是一个历史瞬间,或是一个时代符号,或是一段温暖光阴的记忆。光阴如歌,叙述一段段往事。 云林千年古塔巍然挺拔,迎送每一位来客。佛教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您一定会许多收获。请你一起来抒写"我与灵隐寺的故事"。 一次偶然机会,我在父母的相册里翻到了一张已珍藏很久、黑白泛黄的照片。那是七十年代初在灵隐寺拍的,照片里是我外婆、父母和抱在怀里才5个月大的我。得此照片,我如获至宝。之后,我一直有个心愿,希望能有机会带他们去灵隐寺故地重游。 2018年6月,终于了了心愿,灵隐寺的古塔边再次留下了我们祖孙三代的身影,有了第二张照片,两張照片整整隔了4
发布时间:2019-01-22
中国文学史上爱梅诗人很多,尤为著名的是有"梅妻鹤子"之称的南宋诗人林和靖。1876年春天,八指头陀初访杭州西湖,特意到孤山林和靖墓前拜祭。对林和靖心仪已久的诗人竟一连写了五首绝句,感兴抒怀,首首有梅。 诗人八指头陀披着西湖的波光,带着孤山的云影,一路行吟,一路找梅。诗人一到孤山,感觉竟如旧住,就自然想象自己前生乃是梅花,写下绝句《孤山》。《孤山》才到孤山如旧住,前生多半是梅花。 肯定自己与梅花的夙缘,既是表达自己对孤山之梅的向往,也是诗人在给自己性喜梅花一个浪漫诗性的解释。 八指头陀不仅对喜爱梅花的古贤先哲多有仰慕,与同时代的爱梅诗
发布时间:2019-01-19
八指头陀 八指头陀是诗人,又是禅僧。从38岁起至51岁,先后担任过湖南6个丛林的住持;也曾任东南名刹——宁波天童禅住持,中华佛教总会会长。 1912年春,头陀请求南京临时政府保护寺产。不久,与北京政府发生冲突,愤极而客死法源寺,享寿六十三。留有《八指头陀诗集》十卷、《续集》八卷、《白梅诗集》一卷行世。圆寂前一年,在天童山青凤岗营建塔院,取名"冷香",环植梅花,世人称为"白梅和尚"。晚年时候为自己建造寂寞之后埋葬自己的塔苑,塔周围遍植梅花,就像他所写的一句诗:传心一明月 ,埋骨万梅花 。 
发布时间:2019-01-17
八指头陀一生喜爱梅花,并好以冷梅自况,在朋友之间也有"白梅和尚"之雅称。六十岁时,他曾在宁波天童寺左边的青龙冈为自己卜地建塔,取名冷香,塔旁环植梅树,并自作塔铭,书其白梅旧作于壁上。 八指头陀存世的诗文中以梅花为主题者甚多。他最早刊刻的诗集名为《嚼梅吟》,后来又有《白梅诗》问世。不仅写诗如此,冬去春来之际,八指头陀主持"上堂"、"升座"、"小参"、"示众"等佛堂仪式,其法语也经常是以梅花作譬。 "梅花消息分明在,风雪休辞彻骨寒&rd
发布时间:2019-01-16
▲胜果寺西方三圣像遗迹 摄影|一叶 西方三圣像龛之造型风格 胜果寺西方三圣像龛虽然损毁严重,我们仍可以从杭州现在吴越国造像中推想其当年的原始造型与风格。龛内三大像均为结跏趺坐之姿,且主佛双手施禅定印,二菩萨均以左手仰掌置腹前,以石臂弯曲斜举于胸前。具有这种组合与手印的一佛二菩萨像在十世纪的吴越国十分流行,且都表现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的西方三圣像。例如,在杭州飞来峰石窟造像中,有三所吴越国雕造的西方三圣像龛,包括青林洞外的第二龛与青林洞内的第10、16龛,出资者为一般佛教信徒或普通官吏,其中第10龛造像为信徒滕绍宗出资于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雕造。
发布时间:2019-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