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三百九十九尊至第四百一十六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肆佰零壹尊伏龙施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伏龙施尊者铜像诗 偈吉人自有华盖运,欲求诸事尽遂心。莫畏眼前风和雨,风雨过后更天晴。偈 解吉祥之人乃是运交华盖,所拜求的事情都能随心所欲,所以无须惧怕眼前的风风雨雨,待风雨过后,处境立即就会变好。此偈教导我们,只要坚定信心,立足长远,殚精竭虑,尽心努力,一切自会有转机。尊者法相尊者
发布时间:2023-05-27
佛陀时代,一位气质很好但衣着褴褛的老妇人来到一座城里,她疲倦又饥饿地走到一户富有人家门口,便再也没有体力向前走。富有人家的佣人看到老妇人蹲在屋檐下,赶紧禀告夫人,夫人见老妇快饿昏了,于是叫人扶她进去,准备食物给她吃。等老妇人的体力逐渐恢复,富家夫人亲切地问她:“你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到这个地方,而且这么狼狈呢?”“我很无奈啊!我的国家连续几年处在兵荒马乱之中,我和家人在逃难时分散了,走着走着便走到这个城市,又因为饿得没体力才会蹲在你家的屋檐下。”听老妇人这么说,夫人生起怜悯心,便要她暂时在家里住下。过了一段时间,老妇人看见一群从外地来的比丘威仪十分庄严,起了欢喜心,想起从前全家都是虔诚的三宝弟子
发布时间:2023-05-27
第二章中国佛学特质在禅第一节 略叙因缘 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特质?无论什么东西,都由许多因缘和合乃成,而所成的东西,一个有一个的特质,一类有一类的特质,因为他各有各别不同的特殊质素。现在讲到中国佛学,当然有同于一般佛法的;然所以有中国佛学可讲,即在中国佛学史上有其特殊质素,乃和合一切佛法功用、而成为有特殊面目与系统的中国佛学。其特殊质素为何?则“禅”是也。禅乃中国通用之名,是禅那的简称,或云定或云禅定,印度多叫做瑜伽。这里所
发布时间:2023-05-25
相对于显密二教之文殊菩萨像,禅门所用之文殊菩萨像多以水墨绘之,发长,蒲衣,偏袒右肩,右手持梵箧,此像称为草衣文殊。这种形象约始于宋代元丰年间(1078—1084),是太尉吕惠卿游五台山时命画工所绘。而草衣文殊像的来历,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记载在《释氏稽古略》第四卷中:衣蒲童子北宋神宗时,太尉吕惠卿学通内外,曾注《华严法界观》,又以新意释解《庄子》,后因戍边来到山西。一日他闲暇无事,游览五台山。到了五台山中台,忽然天气突变,暴风雷雨大作,震动山林。随从们都惊惧躲伏。这时看到云雾中有一物体若隐若现,状如虬龙,在云海中奔腾游走。吕惠卿吓坏了。过了一会,雨过天晴。一位童子走来,头发披散,深色皮肤,以蒲草
发布时间:2023-05-2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三百九十九尊至第四百一十六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肆佰尊金光慧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金光慧尊者铜像诗 偈桃花鲜艳杏花柔,牡丹芍药尽妖娆。人生美景享不尽,春色满园百花骄。偈 解春风习习,日暖天高,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好一派妖娆景象。人生得意,欢乐饱享,花舞叶摇,无限春光。此偈教导我们,明哲之人,要善于在顺畅时预见危机,在得意时想到失意,提前做好应对困顿的准备。尊者法相尊
发布时间:2023-05-22
五台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道场,在五台山塔院寺方丈院后边,和方丈院仅一墙之隔。塔的形状和大白塔相仿,但没有大白塔高,也不像那样雄伟,它的高度仅两丈余。许多朝礼五台的人都只知雄伟的白塔,而忽略了与大白塔近在咫尺的这座塔,殊不知此塔的背后却有着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贫女乞斋元魏大孚灵鹫寺,每春三月设无遮斋。不简道俗,不别贵贱男女乞儿,悉令饱足。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有贫女莫知所从,携抱二子,一犬随之。身无余资,翦发以施。未遑众食,告主僧曰:“吾有急务,遽就他行,请先分我食。”僧可之,与馔三分,意令二子俱足。女曰:“吾犬亦当得食。”僧勉强与之。女曰:“我腹有子,更须分食。”僧怒曰:“汝求僧食无厌。在腹未生
发布时间:2023-05-22
第一章 佛学大纲佛学大纲有佛性之众生,一受教理之薰陶,就可发生信解行证的心行,而成为“菩萨道”。所以在三宗下受化者即为菩萨,菩萨修习所应做之种种行,即为菩萨道。此菩萨道共有十种波罗蜜,就是“施”“戒”“忍”“进”“定”“慧”“方”“愿”“力”“智”。此十波罗蜜中,有通二乘及人天乘的:二乘依菩萨道之戒、定、慧,称之为“声闻道”。此声闻道只是菩萨道中的戒、定、慧的一分。声闻道中之慧,可通法性空慧中的慧,由此慧而达我空之道理,但也只是部分的。“人天乘”依于菩萨道中的施、戒、定三法,由施可以济贫拔苦,由戒可以止恶行善,由定可以静心开慧。然此三种又可分为人乘重施戒,天乘重戒定。但无论如何,都只是菩萨道中
发布时间:2023-05-22
尊者目犍连教授两位弟子,他们在他的指导下专心学禅。虽然弟子修习非常刻苦,但一直没能开悟。一天,尊者舍利弗探问目犍连:“你那两位弟子是否证果?”目犍连遗憾地说:“未得。”舍利弗又问:“你教给他们什么方法?”目犍连说:“一个教的安般禅法,另一个教的不净观法。可是俩弟子心智愚滞,总不得要领。”舍利弗接着追问:“你的两位弟子各是什么出身呢?”“一个出自浣衣人家,教他安般禅法;一个是锻金师之子,教他修不净观法。”目犍连告诉舍利弗。“噢!原来如此。”舍利弗对目犍连说:“锻金师之子应该教他修习安般禅法,浣衣人之子则应当修不净观法。因为锻金者常吹风箱,出入气息粗促,教他安般禅法,调顺呼吸,使他易于安心以进入禅
发布时间: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