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最初接触到的佛教,是中国西藏地区所传的喇嘛教。当十七世纪初起,已有喇嘛到关外传教,曾受到清太祖的礼遇。太宗时(1627—1643),盛京(今沈阳)方面已开始和当时西藏的达赖喇嘛第五世(1617—1682)建立关系。世祖顺治九年(1652)达赖第五世应请入京,受清朝册封。世祖又好参禅,先召京师海会寺憨璞性聪(1610—1666)说法。又召浙江玉林通琇(1614—1675)、木陈道忞(1596—1674)等入京说法。通琇弟子茚溪行森和道忞的弟子旅庵本月、山晓本晰相随入京,也各助传教。通琇后又入京,世祖命选僧一千五百人从他受戒,尊为玉林国师,以表示他对汉地佛教的推崇(《普济玉林国师语录年谱
发布时间:2022-12-2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三百四十五尊至第三百五十四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叁佰肆拾玖尊罗余习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罗余习尊者铜像诗 偈车如流水马如龙,人生得意似春风。功莫沉醉不清醒,懵然堕入陷阱中。偈 解车水马龙,正是一派繁华景象,人生也正逢得意之时,如同沐浴在春风之中。不要沉醉其中而失去清醒的头脑,当心糊里糊涂掉进陷阱。此偈教导我们,身处顺境之时,容易懒散放逸。当时时警策自己,防止因为安逸
发布时间:2022-12-22
道生法师(355—434),晋宋间高僧,东林十八高贤之一,俗姓魏,钜鹿(今河北平乡)人。道生法师幼年依从竺法汰出家受业,改姓竺,披读经文,一览能诵。法师志学之年(十五岁)便能登堂讲经,文辞流利,义理幽深,当时即使宿有名望学识的人,都不敢与他酬对抗衡。法师最初依于庐山,常主张“入道之要,慧解为本”。后来与僧睿(应为慧睿,见《高僧传》)、慧严、慧观等游学长安,从鸠摩罗什大师受学。关中僧徒,无不称其英秀神悟。道生法师体会到语言文字只是诠表真理的工具,不可执著粘滞,曾经喟然叹说:“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鲜通圆义。若忘筌得鱼,始可与言道矣。”法师于是研思空有、因果深旨,主张“善不受报”、“顿悟
发布时间:2022-12-2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三百四十五尊至第三百五十四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叁佰肆拾捌尊福业除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福业除尊者铜像诗 偈人生道路多坎坷,丈夫意气易消磨。欲得心动意不动,全神修练罗汉果。偈 解人生道路坎坷崎岖,人的意志也很容易因此而被消磨,对诱惑的抵抗力也会日渐降低。如果想心神坚定,保持冷静,就应全心全意学佛行善。此偈教导我们,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磨难,因此只有目标明确,意念坚定,
发布时间:2022-12-2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三百四十五尊至第三百五十四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叁佰肆拾柒尊郁多罗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郁多罗尊者铜像诗 偈少小立志欲雄飞,青春求学不知疲。年富力壮展宏图,功成名就光门楣。偈 解自小就有鸿鹄之志,而且年少不知疲倦。在年富力壮之际,能大展宏图,建功立业,从而功成名就,光耀门庭。此偈教导我们,有志之人,不虚度时光,学佛修行同样应当立志高远,精进修持。尊者法相尊者法相所现
发布时间:2022-12-22
清代佛教是从清顺治元年(1644)至宣统三年(1911)共二百六十八年间清朝一代的佛教。清朝对于佛教的政策几乎完全是继承明代的。首先在管理方面仿照明代僧官制度,在京设立僧录司,所有僧官都经礼部考选,吏部委任。各州府县僧官,则由各省布政司遴选,报送礼部受职。所有僧官的职别名称,都和明代无异(康熙《大清会典》卷七十一)。清初对于寺庙僧尼悉有限制。顺治二年(1645)禁止京城内外擅造寺庙佛像,造寺须经过礼部允许。已有寺庙佛像亦不许私自拆毁。也不许私度僧尼。对于僧道,一律官给度牒。康熙四年(1665)以来,对于私立庵院及私度僧尼都有法律规定。但自乾隆四年(1739)以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私度僧尼人数也
发布时间:2022-12-22
阿罗汉,包含杀贼、不生、应供三义:杀贼,贼,指见、思之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灵隐寺五百罗汉碑刻第三百四十五尊至第三百五十四尊灵隐寺五百罗汉堂第叁佰肆拾陆尊鸠舍尊尊者灵隐寺五百罗汉堂鸠舍尊尊者铜像诗 偈不贪富贵不会穷,不慕虚名人敬重。立志纯朴任自然,做个快活逍遥翁。偈 解不贪图富贵的人不会贫穷,不贪慕虚名的人才受敬重。做人贵在淳朴,凡事顺其自然,便能做一个逍遥快活的人。此偈教导我们,生活中宜保持淳朴的态度,不必慕恋浮华。须知一个人所遭所遇都有其因缘,对待这些
发布时间:2022-12-22
佛陀在一个国家传授道法,国王广设布施,供养佛与众比丘。都城里有一位贫穷的老妇人,家中一无所有,平日里只能以乞讨活命。她听说国王正在为佛与众比丘设会供养,心中很是高兴。她也想为佛与比丘们做点贡献,可是家中空无一物,只能无奈地叹息。这时,老妇人忽然看到别人施舍给她的一点儿黄豆,心中一亮。她抓起这些黄豆,急忙赶到王宫,想进宫里把这点黄豆布施在佛的面前。可是,看门人看到这个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捧着一点儿黄豆竟想进入王宫中供养佛陀,觉得很可笑,坚决不放她进去。神通广大的佛陀在宫中察知这件事,他运用神力取走老妇人手中的黄豆,将其遍施在国王摆出的各种食物之中。国王在每种食物中都吃到了黄豆,非常生气,便叫来厨师
发布时间: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