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嵩禅师与杭州的深厚胜缘,最初即缘起于对杭州湖山胜境的钟爱喜乐。他在常住杭州之前的参访云游过程中,与许多“走江湖”的禅僧一样,走过江(西)湖(南)的许多地方,正如陈舜俞《行业记》所谓“下江湘,陟衡庐”,其间于筠州洞山晓聪禅师座下嗣云门宗之法脉。契嵩禅师开悟得法之后,来到江浙物色著述弘化之地,当踏上杭州这处湖山佳美的胜地后,他便喜欢上了这方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此即陈舜俞所言“经钱塘,乐其湖山,始税驾焉。”契嵩禅师税驾居杭,缘在“乐其湖山”矣!契嵩禅师自谓“余嗜山水甚者也”,山水灵秀的杭州成为其常住之地,契嵩禅师真可谓得其所哉!擅于文辞的他徜徉于杭州湖山之间,优哉游哉,自适自在,文思奔涌,自然而然
发布时间:2023-08-12
素有“东南佛国”美誉的杭州,历代高僧辈出,且数量众多。其中不乏对中国佛教以至世界佛教有重要贡献和影响的著名高僧,他们是杭州高僧中的佼佼者。北宋时在杭活动三十多年的明教契嵩禅师,就是杭州高僧佼佼者中特色鲜明、久负盛名的一位佛门巨匠。契嵩禅师,俗姓李,字仲灵,自号潜子。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生于藤津(今广西藤县),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圆寂于杭州灵隐寺。契嵩禅师与杭州及杭州佛教的因缘甚为殊胜深厚。这不仅体现在与契嵩禅师有甚深交谊的陈舜俞所撰之《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以下简称《行业记》)中,更体现于契嵩传世文献《镡津文集》中的有关文字里。陈舜俞《镡津明教大师行业记》中有云“(契嵩禅师)庆历间
发布时间:2023-07-21
灵隐寺右侧半山的韬光庵,曾有一段诗人佳话,张岱在《韬光庵》中写到唐代宋之问夜宿此庵,吟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如何接句,思索良苦。时有老僧续吟:“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讶其遒丽,遂续终篇。第二天访僧,没有见到,有人告诉宋,那是在此避难隐居的骆宾王。现在绍兴城东南十里的标高香炉峰顶上,一块岩石刻有“门对浙江潮”的诗句,可为呼应。张岱曾在香炉峰的天瓦庵读过书,又在灵隐山的岣嵝山房读书,杭绍两地在张岱一生中互相联系,后人在香炉峰刻此诗句,可能也有此意。“三生石”在灵隐的下天竺,此石现在被注意的游客不是很多,这应该是灵隐文化中的一处重要景点,张岱把苏东坡的《圆泽传》引录到他的《三生石》
发布时间:2023-07-14
“米颠袖里石,四面尽玲珑,袍笏随吾拜,琢磨费尔功。”这是张岱《灵隐飞来峰》两首之一的前四句(《张岱诗文集》第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散文《飞来峰》中他写道:“飞来峰,棱层剔透,嵌空玲珑,是米颠袖中一块奇石。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只以石丈呼之也。”宋代书画家米芾为石而颠,因有“米颠”之称。张岱通过米芾对石的痴颠来表达对飞来峰的崇拜。他在岣嵝山房读书时,每到晚间,总要与友人一起到飞来峰前沿溪的那条路走走。一日,张岱一边沿溪边的路走,一边看飞来峰上的佛像,发现一个波斯人坐在龙上面的像,旁边有蛮女四五献花果,皆裸形,原来是杨琏真伽的像。于是将其头椎落,并碎诸蛮女。寺僧以为椎
发布时间:2023-07-03
张岱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书香之家、官宦之家,少年时生活优裕,游历广泛。他从小随母亲到绍兴曹山庵作佛事,到杭州高丽寺上香。年轻时曾到杭州云栖寺与莲池禅师袾宏相见。他对为了修大善塔而负重苦行、筹措资费的住僧觉源、法生等加以称道。张岱在28岁时与友人一起到灵隐韬光山下的岣嵝山房读书,常常在日晡时缘溪而行观看佛像,写过数十篇与寺院相关的散文。晚年他在《祭周戬伯文》文中说“余好参禅,则有祁文载、具和尚为禅学知己。”(《琅嬛文集》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210页)这里说的“具和尚”就是具德禅师,他是张岱的族弟,曾为灵隐古刹的“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处在晚明时期的山阴人张岱,十分仰
发布时间:2023-06-26
三、灵隐山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作为佛教名山,灵隐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历史影响。灵隐山由“仙灵所隐”的道家文化转而为以禅为特色、禅教净融合一致,乃至佛与道、儒三教融合。灵隐佛教文化盛于南宋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和成功案例。笔者认为,“灵隐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这样几个方面:(一)唐宋以来,灵隐“永为禅窟”。白居易在《冷泉亭记》一文中说:“东南山水,余杭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最。”早在唐代,灵隐已是杭州最有名的寺院。孙治《灵隐寺志》卷一说:“历代以来,(灵隐寺)永为禅窟”。“禅窟”一语源自《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园林浴池,经行禅窟”,原是指修禅者(禅僧)
发布时间:2023-05-13
二、“灵隐山”之文化内涵灵隐山是一座文化名山,但一般人可能认为,“灵隐山”的文化内涵就是指以灵隐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其实不然。事实上,在灵隐山(武林山)一带的佛教文化流行之前,这里的道家文化源远流长。武林山之所以又称“灵隐”,原是此地乃“仙灵所隐”之意。据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灵隐山五峰之一的稽留峰之得名,即“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相传这位道士,就是许由。据成书于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江南东道五”之“杭州·钱塘县”记载:“灵隐山在县西十五里。许由、葛洪皆隐此山,入去忘归,本号稽留山,今寺立焉。”除许由以外,后世又有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隐居。南宋泉州别驾卢同父有诗云
发布时间:2023-05-01
“灵隐山”是一文化地理概念,其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本文即通过对古代史志及佛教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灵隐山”一语作简略疏理考证,探讨其地理范围、文化内涵,阐述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以期为当今灵隐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一、“灵隐山”的地理范围杭州灵隐山,原名武林山,山名在汉代就已有之。根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钱唐县”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杭州古称钱(泉)唐,秦始皇时即置泉塘县。武林山又作虎林山,相传唐时因避太祖李虎讳而改名。那么,武林山何时又称作灵隐山?据钟毓龙所编、成书于民国时期的《说杭州》(上),“始皇所置之县,在武林山。晋以后谓之灵隐山。南临武林水,亦谓之灵隐浦。”按北魏
发布时间:2023-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