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颠袖里石,四面尽玲珑,袍笏随吾拜,琢磨费尔功。”这是张岱《灵隐飞来峰》两首之一的前四句(《张岱诗文集》第9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在散文《飞来峰》中他写道:“飞来峰,棱层剔透,嵌空玲珑,是米颠袖中一块奇石。使有石癖者见之,必具袍笏下拜,不敢以称谓简亵,只以石丈呼之也。”宋代书画家米芾为石而颠,因有“米颠”之称。张岱通过米芾对石的痴颠来表达对飞来峰的崇拜。他在岣嵝山房读书时,每到晚间,总要与友人一起到飞来峰前沿溪的那条路走走。一日,张岱一边沿溪边的路走,一边看飞来峰上的佛像,发现一个波斯人坐在龙上面的像,旁边有蛮女四五献花果,皆裸形,原来是杨琏真伽的像。于是将其头椎落,并碎诸蛮女。寺僧以为椎
发布时间:2023-07-03
张岱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出生于山阴(今绍兴)书香之家、官宦之家,少年时生活优裕,游历广泛。他从小随母亲到绍兴曹山庵作佛事,到杭州高丽寺上香。年轻时曾到杭州云栖寺与莲池禅师袾宏相见。他对为了修大善塔而负重苦行、筹措资费的住僧觉源、法生等加以称道。张岱在28岁时与友人一起到灵隐韬光山下的岣嵝山房读书,常常在日晡时缘溪而行观看佛像,写过数十篇与寺院相关的散文。晚年他在《祭周戬伯文》文中说“余好参禅,则有祁文载、具和尚为禅学知己。”(《琅嬛文集》岳麓书社2016年版第210页)这里说的“具和尚”就是具德禅师,他是张岱的族弟,曾为灵隐古刹的“中兴”作出了重要贡献。处在晚明时期的山阴人张岱,十分仰
发布时间:2023-06-26
三、灵隐山的历史地位及影响作为佛教名山,灵隐山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历史影响。灵隐山由“仙灵所隐”的道家文化转而为以禅为特色、禅教净融合一致,乃至佛与道、儒三教融合。灵隐佛教文化盛于南宋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和成功案例。笔者认为,“灵隐山”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这样几个方面:(一)唐宋以来,灵隐“永为禅窟”。白居易在《冷泉亭记》一文中说:“东南山水,余杭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最。”早在唐代,灵隐已是杭州最有名的寺院。孙治《灵隐寺志》卷一说:“历代以来,(灵隐寺)永为禅窟”。“禅窟”一语源自《法华经》“分别功德品”:“园林浴池,经行禅窟”,原是指修禅者(禅僧)
发布时间:2023-05-13
二、“灵隐山”之文化内涵灵隐山是一座文化名山,但一般人可能认为,“灵隐山”的文化内涵就是指以灵隐寺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其实不然。事实上,在灵隐山(武林山)一带的佛教文化流行之前,这里的道家文化源远流长。武林山之所以又称“灵隐”,原是此地乃“仙灵所隐”之意。据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灵隐山五峰之一的稽留峰之得名,即“昔有道士,长往不归,或因以稽留为山号”。相传这位道士,就是许由。据成书于北宋初的《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江南东道五”之“杭州·钱塘县”记载:“灵隐山在县西十五里。许由、葛洪皆隐此山,入去忘归,本号稽留山,今寺立焉。”除许由以外,后世又有著名道士葛洪曾在此隐居。南宋泉州别驾卢同父有诗云
发布时间:2023-05-01
“灵隐山”是一文化地理概念,其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本文即通过对古代史志及佛教文献中经常出现的“灵隐山”一语作简略疏理考证,探讨其地理范围、文化内涵,阐述其历史地位和影响,以期为当今灵隐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一、“灵隐山”的地理范围杭州灵隐山,原名武林山,山名在汉代就已有之。根据《汉书·地理志》“会稽郡钱唐县”记载:“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杭州古称钱(泉)唐,秦始皇时即置泉塘县。武林山又作虎林山,相传唐时因避太祖李虎讳而改名。那么,武林山何时又称作灵隐山?据钟毓龙所编、成书于民国时期的《说杭州》(上),“始皇所置之县,在武林山。晋以后谓之灵隐山。南临武林水,亦谓之灵隐浦。”按北魏
发布时间:2023-04-17
虽然中国的古体诗词在唐宋时代达到“顶峰”之后便开始了平缓的发展,但到了清代却又出现了一些“复兴”的迹象。由于清代的诗人善于借鉴前代,取长补短,从而出现了流派众多、风格多样的景象,其成就则明显超过了元明两朝。总的来说,清代诗歌不满于元诗的绮弱和明诗的浅窄之毛病和弊端,继承和兼学了唐宋诗词的传统和长处,并不断追求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状况。就清代的佛教而言,虽然仍在继续着“衰微”的势头,但亦如前述,也出现了一些“起伏性”的变化。而此时的灵隐寺,则在经历了前几次“高潮”和“低谷”的动荡之后,在具德和尚等法师的努力下,历经千辛万苦,又一次将已然是“苔寮藓壁”的灵隐寺,建成
发布时间:2022-10-20
宋代的诗歌仍然继续着唐代的繁盛,并且在此基础上,中国古代诗歌的另一种形式——词,也脱颖而出,达到了它在历史发展的最高潮,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写了“唐诗宋词”的时代发展篇章。同时,宋代的诗(词)人亦延续着同佛教(禅宗)僧人密切交往的传统。亦如前述,经历了发展之“第一次高潮”的灵隐寺,在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发生于会昌年的灭佛运动)中受到了重创。不过,幸得吴越王时期的“吴越之治”,使得杭州成为了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亦是当时的佛教中心。因而,灵隐寺得以佛光重现,在进入宋代之后获得了它发展的“第二次高潮”。在中国古代诗坛上,著名的诗人与僧人交游并留下诸多“著名”的趣闻轶事者,当首推宋代
发布时间:2022-09-20
创建于东晋时期的灵隐寺,随着中国佛教的发展,在唐代达到了它的第一次“辉煌”,即如茶圣陆羽在其《灵隐寺记》中所言,晋宋以降的灵隐寺,“贤能迭居,碑残简文之辞,榜蠹稚川之字。榭亭岿然,袁松多寿,绣角画拱,霞晕于九霄;藻井丹楹,华垂于四照。修廊重复,潜奔潜玉之泉;飞阁岩晓,下映垂珠之树。风铎触钧天之乐,花鬘搜陆海之珍。碧树花枝,舂荣冬茂;翠岚清籁,朝融夕凝。”可见是时的灵隐寺已经颇具规模,从而才引来了众多的“贤能迭居”。而唐代又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期,加之唐代许多著名的诗人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所以留下了许多描绘和赞颂灵隐寺的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在这些诗文当中,明确以“灵隐寺”为题者,便有十数首之多。
发布时间:2022-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