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27 农历六月初三 护法韦陀尊天菩萨圣诞韦驮天将 菩萨化身拥护佛法誓弘深 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 祈祷副群心当我们走进寺院的天王殿,首先便看到笑脸相迎的弥勒菩萨,而在弥勒菩萨的背后,则是一尊手持宝杵、面向大殿、威武庄严的将军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韦驮菩萨。贤劫千圣 最后成佛韦驮菩萨是护持正法的一位大菩萨,《悲华经》中对韦驮菩萨的因地修行这样记述,过去劫中,转轮圣王有一千个儿子,同为兄弟,千子学佛后各个发愿,当时的韦驮菩萨听了他们的发愿后就说:“你们修行成道,弘扬佛法的时候我给你们做护法,等护持你们你们全部成佛之后,我最后一个成佛。”后来转轮圣王的千子成为我们贤劫
发布时间:2025-06-27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教菩萨道的修学以六度为核心,其中第四度便是“忍辱”。佛教对于忍辱的倡导恰与多数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理念相应而影响深远,“谦和忍让”也渐渐成为了人们对于佛弟子的一种固有印象。但大家对于佛教“忍辱”的理解往往停留在“依文解意”上,简而言之也就是对于“侮辱”的“忍耐”,这种单纯的“忍气吞声”又难免会产生一种逆来顺受的“窝囊”甚至“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感觉。那么佛教所倡导的“忍辱”真的就单纯是无条件地退让吗?忍辱度的梵文原名是羼提波罗蜜多,译成中文就是忍辱到彼岸。忍是指对于与我有雠怨的众生不生愤怒,不怀报复。而在所有难忍的境界之中,又以侮辱为最,故名忍辱。需要说明
发布时间:2025-06-25
无碍【宋】雪岩祖钦禅师一处通兮处处通,如风过树月行空。藕丝窍里轻弹指,推出须弥第一峰。何谓无碍?自在通达而无所障碍,相互涉入而融通一体,如同灯光互相涉入,即是无碍之相。“一处通兮处处通”,通达者,通于真理而无壅也。《华严经》开同时具足相应,谓举一法时,顿具一切诸法。一法既具,法法亦然,交互同时,皆得相应,具足圆满。经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同会一法道场中。”正是一悟千悟,一通百通。菩萨由此后得智,而能于观心中所知所见境界,一切诸法皆悉无碍也。这个“通”是一个什么样态呢?“如风过树月行空”,真是自在洒脱,无所障碍。如果证悟这种通达位,那么就可以“藕丝窍里轻弹指,推出须弥第一峰”,在藕丝的空窍里弹出
发布时间:2025-06-24
我们已经知道,法供养为诸供养最,那究竟怎样才算是法供养呢?概括起来不出七种: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首先是如说修行供养,也就是依佛所说的教典如法修行。佛法不仅诵念、演说,若不实践,则如说食数宝,难以获得真实受用。如《法句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聪明者纵然能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满腹经论,若不依教奉行,又有何益?不如了解一门,而后精进勤修来得实在。所以《华严经》说“如说修行出生诸佛”,诸佛皆从如说修行中证得,而没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因此,如说修行才是对诸佛真正的供养。下面六种法供养无一不是“
发布时间:2025-06-22
山居诗之三【宋】石屋清珙禅师纸窗竹屋槿篱笆,客到蒿汤便当茶。多见清贫长快乐,少闻浊富不骄奢。看经移案就明月,供佛簪瓶折野花。尽说上方兜率好,如何及得老僧家。我们可以从禅师的居住环境、行住坐卧略窥其修行的本地风光。“纸窗竹屋槿篱笆,客到蒿汤便当茶”,禅师居住在一间篱笆围住的竹屋里,每每客人来访,便奉上一碗草汤,叙叙参禅的功夫和见地。“多见清贫长快乐,少闻浊富不骄奢”,所谓“道从贫中彻,情向老边枯”,清贫寡欲的生活可以慢慢杜绝五欲六尘的诱惑,自然能够长养道业,法喜充满;而浊富之人容易生起贡高我慢,外魔内扰较多,障碍深重。“看经移案就明月,供佛簪瓶折野花”,没有灯光,看经可以就着月光;没有鲜花,随拈
发布时间:2025-06-21
调息:调息就是调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调或精神异常时,脉搏就会变动,呼吸也就不规则了。坐禅的时候呼吸不调,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调,身体浮动,就不能把心镇静下来,不能心安意悦,就不能明净入定。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种是不调相,后一种为调相。坐时鼻中之息,出入有声,叫做风相。坐时鼻息的出入,虽无声音,而息出入结滞不通,是为喘相。坐时息已无声,亦不结滞,但出入不细,是为气相。坐时鼻息出入无声音,不结滞,不粗浮,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此是息相。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则定。静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若用功参究,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
发布时间:2025-06-20
皮球子曰:时不可忽,一忽时则昧心,心昧则何事不昧哉?由忽生怠,怠习一长,则气为主,心为奴矣!故卧薪尝胆,非虚设也。谓勾践能之,我不能此,不知自重耳。若知自重,则天地万物皆末也,我本也。虽然,性既变情,则自无待而为有待,有待则物我亢然。顺习则喜,逆习则瞋,此情为政而性隐矣。性则智周万物而不劳,形充八极而无累,故能会万物为一己,一己则己外无物,物外无己。以物外无己,故我用即物用也;以己外无物,故物用即己用也。知周不劳,形充无累,复何疑耶!经又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由是论之,我能转物,谓之如来;则我被物转,谓之如去。如去即众人也,如来即圣人也。圣则无我而灵,凡则有我而昧,昧则忽时。忽时之人,忧不深
发布时间:2025-06-19
颂古【宋】长灵守卓禅师唤处分明应处亲,不知谁是负恩人。东家漏泄西家事,却使傍人笑转新。这首诗偈是长灵禅师写慧忠国师与侍者间的一段典故。照顾慧忠国师起居饮食的侍者,三十多年仍未开悟,慧忠国师很想帮他。一日,当侍者在作务时,慧忠国师叫唤他:“佛祖呀!”没有人答应。国师就更大声地叫:“佛祖呀!”侍者就问:“国师,您在叫谁呀?”慧忠大笑:“佛祖!我在叫你呀!”侍者一听,又吃惊又诧异:“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您怎么叫我佛祖呢?”慧忠国师哈哈大笑而去。“唤处分明应处亲”,国师字字分明,声声唤醒主人公,而小侍者却不能直下承担,亲见本来。但于禅师看来,小侍者应也好,不应也好,确是句句皆亲。为何?于佛眼中,
发布时间:2025-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