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发布时间:2018-06-01
心生万物随识转,心有所主自能安;人生际遇随业转,视己经营圣凡分。 ——星云大师 【心生万物随识转】 心能生出万法,万法存乎一心,世间万物都是随着我们的心识所变现,如同《华严经》所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佛陀在世时,曾经拿出一颗随色变化的摩尼珠问五方天王:"这颗珠子是什麽颜色的呢?"结果,五方天王说出来的颜色都不一样。后来,佛陀将珠子藏起来,一样展开手掌问:"你们再看!我手中的这颗珠子是什麽颜色?" 这时候,五方天王个个充满疑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然后说:"佛陀啊!您手上根本没有什麽珠子
发布时间:2018-05-31
奉养父母亲,爱护妻与子,从业要无害,是为最吉祥! ——《吉祥经》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 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这是初品的孝顺。 第二个层次 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
发布时间:2018-05-31
晨曦初露,天色微明,晨雾中的灵隐寺庄严而安详静谧。每天清晨云林志工团大殿组的志工就要在各个殿堂到岗,陆续完成开门、清扫、接待游客的准备工作。 大殿组组长倪丽华参加云林志工团已经五年了,一年中有三百多天在寺院做志工,因为大殿组服务的特殊性,每次都要五点从家里出发赶赴灵隐寺。她说:"当我每一天跨进灵隐寺的时候,感到非常高兴,就象到家一样。" 清静的千年古刹,是众多佛子的心灵家园,在这里他们不仅获得清凉、感动、开怀,更能在佛法的熏修下,长养慈悲,寻获正确的人生方向。 在三坛大戒期间,大殿组承担了各大殿堂的护持服务工作,大雄宝殿、祖师殿、天王殿、济公殿、罗汉堂到处都有
发布时间:2018-05-31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若要纸上谈人我,笔影蘸乾洞庭湖。 ——清.永明 【达摩西来一字无】 达摩祖师当初从西天印度到中国来,是带着心
发布时间:2018-05-31
对于出家人来说,只有真正受了戒,才能成为名符其实的比丘。受完戒后,要坚持学戒,把戒学好了,才能持戒守戒。那么,如何学戒呢? 受完戒后如何学戒 第一、读熟戒本 勿令忘失 要读诵戒本,《比丘戒本》、《比丘尼戒本》、《菩萨戒本》,要纯熟读诵,并且背诵。背诵之后,要常常复习,以免忘失。 第二、戒条解义 明了清晰 学习比丘戒,就是要依照《比丘戒相表记》来学习,这是我们基本止持的戒法。因为开遮持犯的相状非常微细,我们必须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学习,才能逐渐明了清晰的。 学过一遍,我们有时候还模模糊糊的,所以要多学。听过一遍都还不够的,最好要二次、三次以上的学习,逐渐就比较熟了。 经过多次学
发布时间:2018-05-25
托 指出家僧以手持钵,乞求布施。佛陀制定托钵,令出家众不得从事生计营业,亦不可蓄存财富物资,惟以延续色身、长养慧命之故,出家众为资养色身及令众生种福田而乞食,其意义有二:一是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是利他,为福利世人,给予众生种福田的机会。乞食为出家僧众清净之正命,乞食时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不贪着,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气力为要。 钵 佛教中,钵是出家僧人必备之物,为比丘十八物之一,僧人出门乞食时之食具。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不得随意改变。佛陀用石钵,大众僧用瓦钵。钵的传说,佛陀成道后,四大天王各献一石钵,佛陀因四天王同时献供,为视平等,同收四钵,运用神
发布时间:2018-05-22
"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锡杖经》 锡杖是佛门僧侣的用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又称有声杖、禅杖、金锡等。其形状分三部分,上部即杖头,由锡、铁等金属制成,呈塔婆形,附有大环,大环下亦系数个小环。摇动时,会发出锡锡声。中部为木制;下部或为錞、鐏、铁等金属所造,或为牙、角造。▲法门寺出土唐代鎏金二股六环铜锡杖 锡杖的形状 锡杖依不同的形状,象征着不同的意义。迦叶曾白佛:何为锡杖?佛言:"锡者轻也,依倚是仗,除烦
发布时间:201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