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弘一法师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比丘戒中有非时食戒,八关斋戒中亦有之。日中以后即不可食。又依《僧祗律》,日正中时,名曰时非时,若食亦得轻罪。故知进食必在日中以前也。 日中之时,俗称曰正午。常人每月日晷仪置于日光之下,俟日晷仪标影恰至正午,即谓是为日中之时。因即校正钟表,以此时为十二点钟也。然以此方法常常核对,则发见可怀疑者二事。一者,虽自置极精良正确之钟表,常尽力与日晷仪核对,其正午之时每与日晷仪参差少许,不能符合。二者,各都市城邑之标准时钟,如上海江海关、大自呜钟等,其正午之时,亦每见其或迟或早,茫无一定也。今说明其理由如下: 依近代天文学者言,普通纪日之法皆用太阳,而地球轨道
发布时间:2018-05-14
男子出家进入佛教僧团,受具足戒且满二十岁以上的修行僧称为比丘,女子则称为比丘尼。比丘所受的具足戒律依各部派所传而有数目上的不同,《四分律》戒本认为比丘须受二百五十戒。 在印度,比丘或沙门的生活型态是︰须遵守一定的戒律,护持三衣一钵,乞食自活,住于阿兰若处,少欲知足,离诸世俗烦恼,精进修道,以期证得涅槃。 比丘是由梵语"求乞"的动词转化而来的名词,意指托钵僧,意译作乞士、除士等。《大智度论》中讲到比丘之语义有五种,即: (一)乞士,就是一面向社会群众乞化饮食,以资维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资长养法身。 (二)破烦恼,对心中的种种烦恼而
发布时间:2018-05-14
于中具足戒,戒法之最胜,殷重所受得,护持莫失坏。 具足戒又名比丘戒、具戒、大戒,指比丘、比丘尼应受持的戒法,意译为近圆戒。具足戒令持戒者于一切境界中远离罪恶,有趋于圆足亲近涅盘之义,故谓具足戒。依戒法规定,受持具足戒即正式取得比丘、比丘尼之资格。 汉传佛教自隋唐以来,依《四分律》受戒。受具足戒者须年满二十至未逾七十岁之间,无诸遮难,具出家相,且已受持沙弥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戒。 传授具足戒应具备三师七证,必须戒行清净,年夏已满,具足众德。 尼众二坛受具足戒则先受尼戒本法,再往比丘部,于尼十师与比丘十师共同主持下,圆具比丘尼大戒。
发布时间:2018-05-13
2018年5月10日(农历三月廿五日)晚上,开堂大师父芳振律师、陪堂二师父觉三律师和惟诚律师三位金刚上师主法施放瑜伽焰口。这是灵隐寺三坛大戒法会第二场专为众戒子做的焰口佛事。常住慈悲,特别安排,再放一次焰口,超度冤亲债主,以助众戒子消除业障,保证大家顺利登坛正受比丘戒。许多戒子调伏身心,袒露心声,表达对常住的感激之情。 一位戒子说,他之前参加过好几场瑜伽焰口,但灵隐寺的这场焰口,特别震撼,摄受力特别大。为究其原因,特地跑去请教引礼师。 引礼师这样开示:一场瑜伽焰口,对于主法的金刚上师来说,心身合一为众做佛事,意念一动,冲破时空,祈请诸佛菩萨、龙天护法临坛场,庄严加被大众,大
发布时间:2018-05-13
"三师"指戒和尚、羯磨师、教授师,"七证"指七位莅临证明的戒师,合称为十师或十僧。按照佛教律制,若戒场不具备"三师七证",不得传授戒法。因此在三坛大戒二坛授具足戒前,必先迎请"三师七证",称为"请师法"。 三师 三师中的"和尚",俗称得戒和尚、戒和尚。这是传戒仪式的核心人物,也是戒子所受戒法的传授者。戒和尚须具戒腊十夏以上、本身严守戒法、智慧具足,堪能教授弟子。《四分律行事钞》云:"初请和尚者,以是得戒根本,若无此人,承习莫由,阙于
发布时间:2018-05-13
毗尼,又译为毗奈耶,意译为律,又意译为灭、调伏。《毗尼母论》曰:"毗尼,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探玄记》曰:"毗奈耶,此云调伏。调者和御,伏者制灭,调和控御身语等业,制伏除灭诸恶行故。" 毗尼是僧团共同生活的规定,具有强制力,相当于僧团中的法律。不能遵守这些规定的出家人,将强制被逐出僧团。记录、收集僧团戒律的经典,也被称为毗奈耶。毗奈耶的总集,即是律藏。在汉传佛教中,以研读毗奈耶为主的宗派,被称为律宗。 关于毗奈耶翻为律之缘由,《四分律含注戒本疏》云︰"古译毗尼皆称为灭,以七毗尼用殄四诤。今以何义
发布时间:2018-05-11
文:弘一法师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 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来研究食谱,虽山珍海错之名,纵横满纸,如何能够充饥?倒不如现在得到几种普通的食品,即可入口。得充一饱,才于实事有济。 以下所讲的,分为三段。 一、深信因果 因果之法,虽为佛法入门的初步,但是非常的重要,无论何人皆须深信。何谓因果?"因"者好比种子,下在田中,将来可以长成为果实。"果"者譬如果实,自种子发芽,渐渐地开花结果。 我们一生
发布时间:2018-05-10
原文: 至临背《毗尼日用》,引礼师将余开列于首,意欲折伏恳求。诸戒兄俱为余愁,语云:"量汝不能背,何不拜求更易。"余云:"且到明日再看。"次早执签引九人,至教授师前拜已,余一气朗声背终,犹泻瓶水。教授师云:"汝每日默坐,谓不识字,今背得如是醇熟。"余云:"非不识字,为无钱请律,所以默坐,谛听左右邻单戒兄读,因此记得。"师喜赐茶。回堂中,众同戒俱来相贺,于中最契者十三人,俱能其事。摘自《一梦漫言》见月律师著 译文
发布时间:2018-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