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圣开法师朋友!你见过夫妻间吵架么?如果见过,大底能领略那种不顾一切,让对方怎么不痛快自己就怎么说怎么来,然后自己就畅快,在这种场合人们的嘴巴威武的像狮子之口,说吞噬一切毫不夸张,而舌头则像激光之剑,摧毁一切,多少夫妻从此陌路。至于人,舌头除了啖食众生,撒谎骗人,没错,第三个用处,就要算"恶口"。简单来讲就是说恶毒的话语,而它的直接动力则是嗔恨,在佛经中有"牛主尊者"的公案,是这样说的:"在舍卫城境内,曾有一头老野牛,它去饮水时陷入淤泥里。舍利子尊者见后将它拽出,用手把它身上的泥擦得干干净净并为它宣说了三句法语,之后便离
发布时间:2018-04-12
最近几年有一部纪录片很引人注目,叫"舌尖上的中国",瞧了瞧,最大的感受是"刀斧口中,软舌噬众",恰似"舌尖上的谋杀",好像一切众生的存在都是为了舌尖上的味蕾,人们这种主宰化、自我化有点让人后怕。佛教中最重要对佛教徒影响最大的可能就是"杀戒",在菩萨戒正视一切众生,更珍视一切生命,而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生灵的戕害几乎全部和口腹之欲有关,换句话说人大都被那种舌尖上味蕾的如幻快感所奴役,而不能自主。至于众生,蝼蚁尚且求生,最大的痛苦莫过断其性命。无心断命尚当惭愧,何况有心为之!杀生食肉断大慈悲心种子,以之为
发布时间:2018-04-11
第一、世风日下皆是向上之阶: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是身处世间的我们常哀叹万分的憾事。然而世风虽日渐浇薄,却正是我们磨练心志的炼金石,也是我们成熟人格的阶梯。  佛陀说:"高原陆地不生莲花,卑湿淤泥乃生此华。"即是开示凡事不经山穷水尽之际的振作奋发,就无法领略柳暗花明的幽趣。因此,愈是世道衰微愈应发愤有所作为,发愿向上有成。  第二、世路风霜皆是练心之境:  世间路时而平坦无折,时而崎岖艰辛,要如何面对人生的顺逆境?先贤告诫我们"对境练心,对人练性",意即藉八苦等种种境遇,以启未来的大机大用。  当然,先决条件是坦
发布时间:2018-04-10
文:闻智法师  佛制比丘,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可听教参禅。所以一个出家人剃度以后,就要开始慢慢适应上殿过堂,出坡坐禅等僧人生活。等到求受三坛大戒之后,正式成为一位比丘师父,这时就要融入僧团,依据一座寺院的规矩过晨钟暮鼓的参学修行生活。  丛林,就是来自四面八方的僧众聚居的寺院。印度佛教时期,大多数僧人在城郊外选择幽静的林地营建精舍,印度属于热带地区,树木林区很多,有人简单搭个茅棚或住树洞;有的直接宿于树下;僧人所住的地方,就称之为丛林或兰若。据《禅林宝训音义》载:"丛林"二字系取其草木不乱生长之义。表示其中有规矩法度。僧众集合在一处,好像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
发布时间:2018-04-10
文:果来法师  戒律是佛陀为了僧团所制定的一切规则。是佛弟子们须要遵守的有关生活、修行的规范。乃制灭除诸多过恶之意。达到解脱涅槃。"戒"是三无漏学之一。佛陀住世的时候,为了弟子们所说的一切规定,法则都叫为戒律,也称为律藏。与"经"和"论"和合起来叫做"三藏"。"戒律"这两个字,好像没什么分别,有人认为"戒"和"律"是一样的意思,可是,事实上仔细研究"戒""律"也有不同的。  &ld
发布时间:2018-04-09
文:同润法师  《普贤行愿品》出自四十卷《华严》,以普贤菩萨十种广大行愿为因,入如来不思议解脱境界为果,既有理论上的高度,又有行持上的指导,含摄整部华严思想的核心要义,可谓是浓缩版的《华严经》。由于弘一法师教宗华严,行重戒律,归心净土。所以在修持方法上,除了持戒念佛以外,他也极力劝导世人以《普贤行愿品》为课日日持诵。他在《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中引清凉国师论《普贤行愿品》的话:"今此一经,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而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德广,能简能易,惟远惟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故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
发布时间:2018-04-09
【庞居士好雪片片】禅宗公案名。系唐代庞居士就眼前所下之雪,对全禅客一再击掌激发之故事。      碧岩录第四十二则(大四八·一七九中):      ‘庞居士辞药山,山命十人禅客相送。      至门首,居士指空中雪云:"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时有全禅客云:"落在什么处?"     士打一掌。      全云:"居士也不得草草!"     士云:‘汝恁么称禅客,阎老子未放汝在!"     全云:"居士作么生?"  
发布时间:2017-02-17
       宋代叶县归省禅师,河北冀县人,少年时期在河北易县保寿院出家。受具足戒后游历诸方,参谒首山省念禅师并得法。      一个初夏的雨后,一位年轻的禅僧到方丈室求见,请示归省禅师说:"过去有人向赵州禅师参禅,不管什么问题,禅师一概回答‘庭前柏树子’。究竟禅师要表达什么呢?"     归省禅师一脸慎重地说:"我若是今天告诉你了,你会相信吗?"     学僧欢喜地说:"禅师说的话,学人怎么敢不信呢?"     归省禅师不再搭理学僧,静默地望着
发布时间:201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