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初来东土,到汉地传法的多是外国僧人,人们按照中土习惯,并为方便称呼,往往要给他们起个简化的音译汉姓。开始的时候,人们多用这些外来僧人本国或地区名称中的字作姓,如翻译《四十二章经》的竺法兰、竺摄摩腾,翻译《道行般若经》和《般舟三昧经》的竺佛朔,东晋时与道安法师共同研究禅观的竺法济、竺僧辅和竺道护等,都来自天竺,所以"竺"为姓;安世高,本是安息国太子,后出家学道,所以就以"安"为姓;曾在东吴大阐佛法的康僧会来自康居;汉末号称"天下博知,不出三支"的支谶、支亮、支谦三师徒,以及支敏度等,都是来自大月支;又有帛尸梨蜜多法师
发布时间:2015-09-09
(资料图,与文章内容无关)  常州秀才马士麟,讲过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小时候,他跟父亲在北楼读书,打开北楼的一个窗户,就可以看见卖菊花王老头的露天花台。有一天,马士麟很早就起了床,倚着北楼的窗口望下去,这时天色已渐渐亮了,看见王老头登上花台浇花。浇完花后,他正要下台,见有个挑粪的,提着两只粪桶,已上了花台,想帮助老头浇花。  老头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不让那个挑粪的上台,可是挑粪的一定要上,于是两个人在花台的斜坡上,挤来挨去。不巧,天下起雨来,露台上很滑,斜坡比较陡而且高,王老头用手推那个挑粪的,挑粪的受不住自上而下的推力,就从露台上失足,摔下去。  王老头赶忙上前扶他,却已经起不来了,两
发布时间:2015-09-09
《与世无争》    白居易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蜗牛角上争何事」,此句言事。蜗牛喻人,寄生天地之间,实为渺小而微不足道,却为了一点利益,彼此争执不休,如同蜗牛头上的两角,时时在碰触。人们总是短视近利,因小失大,为了琐事而丧失大事;为了名利,而失去快乐,那值得吗?      「石火光中寄此身」此句言身。以古往今来而论,此身短短数十年,刹那生灭,停留不住,故经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明白无常之变化,当即时醒悟,切勿执着此身,随缘放下,生死自如,时时活在每个当下!      「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此两句言人。富人
发布时间:2015-09-09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发布时间:2015-09-09
文/贤宗法师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      观察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要历历分明,用这种清醒的因果观来对治愚痴。佛学里讲的愚痴并非和我们生活中的聪明对立,其实很多人都自认为很聪明。      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去亲戚家做客,亲戚拿了一大罐糖让他抓一把。这个孩子死活不抓。他妈妈以为他不好意思,就自己帮他抓了一把。回去的时候妈妈问他为什么不抓,他说自己的手小,没妈妈抓得多。      生活当中有这种小聪明的人很多。大多数人都不傻,整天打着小算盘,其实被你算计的人往往是清清楚楚的,可能有的人懒得和你计较,有些人则是等待机会。
发布时间:2015-09-08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发布时间:2015-09-08
宁静的夏日午后,一座宅院内的长椅上,并肩坐着一对母子,风华正茂的儿子正在看报,垂暮之年的母亲静静地坐在旁边。  忽然,一只麻雀飞落到近旁的草丛里,母亲喃喃地问了一句"那是什么?"闻声抬头,望了望草丛,随口答道:"一只麻雀。"说完继续低头看报。  母亲点点头,若有所思,看着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又问了声:"那是什么?"儿子不情愿地再次抬起头,皱起眉头:"我刚才告诉过您了,妈妈,是只麻雀。"说完一抖手中的报纸,又自顾看下去。  麻雀飞起,落在不远的草地上,母亲的视线也随之起落,望着地上的麻雀,母亲
发布时间:2015-09-07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发布时间:2015-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