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尽而死是真理,故当惜福少享福。有人说:我自己赚的钱我自己花,不把钱花光享受,不是白赚钱了吗? 我们可以通过比喻来思考,比如一个农民对着粮仓想:这是我自己种的粮食,当然应享受,不把它吃完不是白辛苦一年吗?这显然是愚人自绝后路的做法,不为明年留下种子,最后只会饿死而已。可见,不顾及后果的过分享受,将会耗尽福报,给自己的未来和后世带来无量的痛苦。 来看一则公案:明朝正德三年出现了大旱灾,楝塘地方因为有水库而得以避免。第二年又出现大水灾,也以堤坝高而没有遭灾。邻近的几个乡连续好几年没有收成,唯独楝塘地方接连丰收,而且他们乘形势得到了官府的两次免粮。于是这些村里人廉价买进了各乡的产业,生活变得
发布时间:2015-09-28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
发布时间:2015-09-25
中峰禅师 人生犹如幻中幻,尘世相逢谁是谁, 父母未生谁是我,一息不来我是谁。 人生如戏,每人皆是自编、自导、自演。编出喜、怒、哀、乐,导出动、静、语、默,演出爱、恨、情、仇,戏一出一出演,剧一幕一幕落。不是成,就是败;不是兴,就是衰;不是男,就是女;不是少,就是老。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故「人生犹如幻中幻」。 生死轮回,随个人业力,流转于世。人进红尘,步入社会,彼此相逢,却不知谁是谁?说者叫人为"张三",闻者不知己是谁;若问"李四"汝是谁说者自身亦不知,此谓「尘世相逢谁是谁」。 因缘所成,父母生我,今有此身,感念双
发布时间:2015-09-24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
发布时间:2015-09-24
六祖一生的行谊和遭逢的魔难,可说是一纸难以书尽。他不只是学佛修行者的模范,更可以说是冒险犯难,追求成功者的老师。六祖的一生,是鼓舞人们向上的励志史,具有宁静致远的人生意境。今以下列四点,略说六祖的行谊: 1、求法具有大行力:惠能大师得到慈善人士安道诚的布施,远从南方的广东前往湖北的黄梅县,整整走了一个多月的时 间,如此千辛万苦的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五祖弘忍的法堂。这时,不仅没有得到五祖的一句安慰,反而被耻笑"獦獠身怎可作佛?"如果惠能大师不具有普贤菩萨的 大行力,怎堪受得起如此的谩骂和耻辱? 2、迫害具有大悲力:惠能大师的一生,没有被种种的迫害给打
发布时间:2015-09-23
恐惧不会产生智慧,只有恬静的心境才会盛开智慧的莲花。私欲使人患得患失,私欲使人身不由己。
发布时间:2015-09-23
最近,我加入了一个讨论群,主持人经常问大家一些奇怪的问题。 有一次,主持人给出几个道具场景,让大家看看各自想到的是什么画面:一间房屋,一横房梁,一个人,一挂绳,一只小板凳。 看到这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人要自杀。他一定是对这个世界极度失望,所以才选择了这种决绝的方式。他把绳子搭在横梁上,双脚踩倒小板凳,当头伸向绳套的刹那,他是否有一丝留恋? 我替他难过,因此不想说出自己的答案。 此时,另一位网友已经发言。他说,这个人是躺在小板凳上睡觉,手里玩弄着绳子......还没说完,就遭到大家的反驳,这是一个小板凳,怎么能容他躺下来呢? 很快,又一位网友猜测:这应该是一间手工作坊,横梁
发布时间:2015-09-22
有一供过童子,每见人问事,亦竪指只对。人谓俱脂禅师曰:「和尚,童子亦会佛法。凡有问,皆如和尚竪指。」 师一日潜袖刀子,问童曰:「闻你会佛法,是否?」 童曰:「是。」 师曰:「如何是佛?」 童竪起指头,师以刀断其指,童叫唤走出。 师召童子,童回首。 师曰:「如何是佛?」 童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
发布时间:201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