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
发布时间:2015-07-28
有一天,乡长外出散步,远远就看到那家糕饼店前围着一群人,他心里明白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来到店门口,穿过人群走进店里,看到先生很激动地对太太说:"你如果再不听话,什么事都反对,我就要拿刀杀你!"太太也大声说:"杀啊!杀啊!反正我也不想活了。"乡长上前将两人拉开,说:"外面围了那么多人看你们吵架,你们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这对夫妻往外看,果然很多人,但是,他们不仅不听乡长劝解,反而骂得更大声,动作更激烈。乡长看他们这样,故意不理他们,往外大声叫说:"来啊!来啊!所有乡亲赶快来,这里有很多糕饼,大家尽量拿去享用吧
发布时间:2015-07-27
洞山良价禅师晋谒南泉普愿禅师,值马祖道一忌日,设斋祭祀。南泉问众僧:「来日为马师设斋,不知马师还来不来?」众皆无对。洞山说:「待有人作伴即来。」南泉闻已赞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洞山却不领情地说:「和尚莫压良为贼。」 这个公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看。 第一,禅宗保留了中国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逢传法老师的忌日要设斋祭祀。但是除了遵从中国祭祖的习俗,也要兼顾禅宗无执着、无相、无我的见地和原则。 因此南泉借着祭祀马祖道一的机会,提了一个问题给大家:「明天祭祀的时候,你们看马祖还来不来?」马祖既已悟道,岂需后人祭他?但僧众卡在一个想法上: 「既然祭他,怎么又怀疑
发布时间:2015-07-27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发布时间:2015-07-27
憨山德清禅师将生死去来之疑,冰释之后,作了一首偈:「死生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知,鼻孔向下。」 这是憨山德清禅师的开悟偈,表达他对生命现象的体认,并且呈现他自己的悟境。 人往往贪生怕死,对生命有无限的贪恋,对死亡有说不出的恐惧,但生与死岂由人自己做得了主!对于死亡的恐惧、害怕、担心,都没有用。愈是不想死,可能 死得更快;愈是不怕死,不一定就非死不可。开悟的人把生死置之度外,以平等心看待生死,把有生就有死当做自然现象。憨山禅师开悟后,引用几个比喻来形容他 所体验到的生与死。 他说,生死的现象有如昼夜的关系,有白天就一定有晚上,所以,既然有生就一定会死;即使讨厌黑
发布时间:2015-07-26
当然是从"地藏经"开始学习。凡是初入佛门、初皈依的佛教徒,绝大多数都是以诵"地藏经"为认识"大乘经典"的起步。笔者最初学习"佛经"时,也是以读诵一百多部"地藏经"为入门。然而为什么许多佛教徒都会以读诵"地藏经"为认识"佛教"的开始呢?当然是有原因的。 (一)每日读诵"地藏经"的开始,就已经在佛前启发最初的"菩提心" 1、地藏菩萨在"师子奋迅具足如来"
发布时间:2015-07-25
香港慈善家邵逸夫,在中国大陆建了6000多个免费教育与医疗项目 石油大王洛克菲在短暂的享受财富积累带来的快乐后,身体每况愈下,深刻反省后,他决定把财富和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并想方设法救助生活中遭遇困难的人,这让他心情格外轻松,同时,他不佳的健康状况也日渐好转了。 107岁离世的邵逸夫,乐于助人是他高寿的一个原因。多年来,他一共向内地捐助了34亿港元,他创立的"邵逸夫奖",基金高达50亿港元。 研究人员发现,给予别人"物质上"的帮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给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持,能使致死率降低30%。为何会如此? 美国有位医学研究员想了解此
发布时间:2015-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