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9年7月20日  九时至十一时   地点 : 杭州灵隐寺  直指堂  报名方式:长按下方二维码   《金光明经》是大乘佛教中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经典之一。由于经中所说的诵持本经能够带来不可思议的护国利民功德,能使国中饥馑、疾疫、战乱得以平息,国土丰饶,人民欢乐,故历代以来《金光明经》被视为护国之经,在大乘佛教流行的所有地区都受到了广泛重视。  《金光明经》有外,内,密,极密的多种讲法。其功德和利益实在难以计算,不管谁听闻念诵这部经,都将不会退转菩提道。因不退转,必然成佛。  《金
发布时间:2019-07-18
<p>&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19/07/10/1547152725.jpg" width="500" height="563" alt=""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19/07/10/1547429353.jpg" width="500" height="561" alt=""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19/07/10/1549577959.jpg" width="500" height="563" alt=""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19/07/10/1550416693.jpg" width="500" height="487" alt=""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19/07/10/1551014610.jpg" width="500" height="563" alt="" /></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19/07/10/1551165536.jpg" width="500" height="468" alt="" /></p>
发布时间:2019-07-10
▲中国佛教协会制作&middot;《倡导合理放生 &middot; 正信 正行 》   自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尤其在魏晋南北朝之时,提倡断肉食,不杀生。放生的传统和习俗便渐渐传开。在隋唐时期得以传承和发展。隋代天台宗创始人智顗大师曾经在江浙一带向沿海的渔民宣传放生思想,当时许多渔民受他的影响,舍扈梁63座为放生池,对这一带的民俗影响很大。&nbsp;  隋唐时期,素食制度在全国普遍流行。素食是落实不杀生戒的有力保证。素食的根本目的是在生活中培养人的慈悲佛性,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素食对于保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佛教的戒律规定,在万物生长迅速的三个月里佛教徒要结夏安居
发布时间:2019-07-05
观世音菩萨所宣说的耳根圆通修行法门,一共只有五十二个字: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  该文出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楞严经》又称《首楞严经》、《大佛顶经》、《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全称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唐代般刺蜜帝译,是中印度行者,于唐神龙元年(705)从灌顶部中诵出,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房融笔受、怀迪证译而出。&nbsp;  《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详细阐述了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修行方法及历程。在一次十分殊胜法会上,佛陀让二十五位大菩萨分别自述修
发布时间:2019-07-03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称为《心经》,它是一部千百年来读诵受持最广的经,也是佛教之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它是讲大智慧的经典,在教内地位很高,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弟子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它是《大般若经》的一部分,并被认为是600卷《大般若经》的核心精华。虽言简意赅只有短短的260个字,但其意义深远。  《心经》将内容庞大的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空性"义理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
发布时间:2019-06-27
净行品大意  《华严经&middot;净行品》是由智首菩萨启一百一十问,由文殊菩萨以偈颂作为回答,为十信位的菩萨开示"获一切胜妙功德"的"善用其心"的方法。佛教弟子耳熟能详的寺院早晚课诵里的"三皈依"及"禅门日用五十三咒"多是引用《净行品》中开示的偈颂。  关于"净行"二字,唐朝的华严宗四祖澄观国师说:"三业随事缘历,名为所行,巧愿防非,离过成德,名为清净,又悲智双运名为所行,行越凡小故称清净。"因此,《净行品》即是以一百四十大愿统摄我们行
发布时间:2019-06-18
活动缘起&nbsp;&nbsp;  为令未闻者闻,已闻者着信,已信者增善解,在灵隐寺住持上光下泉大和尚慈悲安排下,灵隐寺从即日起组织灵隐寺己亥年第二批皈依居士回堂修学活动,希望通过常态化课程,为大众指引一个修行的入手处,开展次第的闻法受持的实践途径,提升三宝弟子的修学水平,化育大众,强化民众道德素养,实现人间佛教宏愿,贡献力量。皈依回堂时间&nbsp;2019年7月12日至16日&nbsp;报名条件&nbsp;  一、面向灵隐寺皈依弟子;  二、七十周岁以下;  三、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精神性疾病;  四、提供真实报名资料;  五、全程参与回堂课程并严格遵守回堂要求,(报名前请征得
发布时间:2019-06-18
圆觉经  《圆觉经》为佛教大乘经典,其思想义理属佛教如来藏体系,教法以顿教为主,并统摄渐修法门。《圆觉经》宣讲佛陀脱离无明烦恼的圆觉理论,注重成就圆党的具体行法,是华严宗禅宗等宗派盛行讲习的经典,对中国佛教产生了广泛的影响。&nbsp;▲杭州灵隐寺大雄宝殿十二圆觉像&nbsp;  《圆觉经》主要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十二位菩萨讲述如来圆觉的妙理和观行方法,即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的理论,以及修止、修观、修禅的方法。在该经中,佛以"圆觉"为总持法门,圆觉即为妙觉真心,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圆觉妙心本来清净虚空,超脱了生灭轮回,但因为无明的缘故,迷执虚妄幻有,无法认知
发布时间:2019-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