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1-06-20 08:41
我们学习佛法,经常会听到“善知识”这个词。对其含义,每个人都能说出大概,但详细分别其内容,则往往比较笼统。
其实,善知识是佛教一个专用名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指代某种学问,知识这个词在佛教中具有另外一种含义:闻名钦德曰知,睹形敬奉曰识。也就是说,知其心而识其形,能够于修行者有益,引导修行者到达善处的,就叫做善知识,反之就是恶知识。
天台智者大师讲修习止观,要有三种善知识,一种叫外护善知识,一种叫同行善知识,还有一种叫做教授善知识。修行之人欲得道果,必由教授知识以训诲,同行知识以策励,外护知识以资养,三者俱备,方能成就其功。
唐译《华严经》则着重从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利益众生、开佛智慧这个角度,举出了十种善知识:一、能令安住菩提心,二、能令修习善根,三、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四、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五、能令安住成热一切众生,六、能令具足辨才随问能答,七、能令不着一切生死,八、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九、能令安住普贤行,十、能令深入一切佛智。下面我们具体解释。
一
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
十种善知识首先是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识。菩提心用两句话来简单概括,就是《华严经·十回向品》中的两句话: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个心量完全是舍己为人,一切都首先成就众生、利益众生,想到如何来使他人快乐幸福。
其实真正做到这两句话了,其他的也就不求而自得,甚至西方极乐世界你不用求,阿弥陀佛亲自来接你,了生脱死,当下就做到了。“心地无私天地宽”,你心底无私了,还有什么生死可了呢?话虽如此,这个私心实在是很难断掉。不管是学佛的人,还是不学佛的人,这个私心也有各种各样的层次。也正因此,才体现出能够教导我们众生安住菩提心的善知识,是多么可贵!
二
能令修习善根善知识
发了菩提心,还要修习善根。善根有多种多样,一切与菩提心相一致的善法,坚持不懈地去做、毫不动摇、毫不退缩,这种行善的心态与行为,坚如磐石,就好像一切的植物,落地生根了,那就叫善根。
我们见到一位学佛的人精进、专一、慈祥,就说:哎呀,他的善根好深厚。凡是善根深厚的人,不是天生的,都是从不断的修习而来,不断积累、培养而来,所以能够指引我们修习善根的人,那就是善知识。
三
能令究竟诸波罗蜜善知识
波罗蜜者,到彼岸也。波罗蜜要得到究竟,那一定是以无漏的大智慧、大慈悲来圆满地来实践六波罗蜜、十波罗蜜等一切自利利他的行为。
佛经上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个法门,只有联系到第六般若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统率和指导,才叫六波罗蜜,所谓“五度如盲,般若为眼”。智慧是我们的眼目,在智慧的指导下,在无漏的智慧指导下修习一切波罗蜜,修习一切善法,才能成就波罗蜜。
四
能令分别解说一切法善知识
分别解说一切法就是能够分别什么是善法,什么是恶法,什么是世间法,什么是出世间法。能够分别解说诸法,就能使我们从善弃恶,舍小向大;如果说不能善分别,善恶不分,大小不明,修行就会出现误区,所谓要善分别一切的法,才能于第一义谛而不动摇。当然,善分别一切法,不是一说完了,而是说了以后要找到那个究竟的法门是什么,然后按照那个究竟的法门去修去行。
五
能令安住成熟一切众生善知识
善知识需要具备使一切众生的菩提心得以成熟的能力。成熟菩提心,我们这个世间才会有更多的人来行菩萨道,修菩萨行,那些受苦受难的人,那些不圆满、不究竟的事才能越来越少。
六
能令具足辩才随问随答善知识
善知识需要具备善巧方便智慧,大众有什么疑问,随时提出来,都能够给予圆满的解答,能够使之改邪归正,弃恶行善。具足辩才不是为了成口头的游戏而已,不是为了耍耍口头禅,而是为了使大众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七
能令一切不着善知识
善知识教导我们远离染着、执着,进一步我们要不执着于生死。生死就是从染着而来,有人执、有我执,就是生死。有所染着,就是不善法;远离染着,生死就能解脱。善知识能够教导我们如是行如是修,就是真正的善知识。
八
能令于一切劫行菩萨行心无厌倦善知识
行菩萨道是永无休止的一件事,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要以智慧心、慈悲心在六道中行菩萨道,修菩萨行,心无厌倦,这是菩提心。
很多人听了这个话感到害怕,如同佛在讲法华经的时候,有五千声闻弟子退席,他听到佛的境界这么广大,行门这么高深。大家也可以反省自己做的到吗?但是在受菩萨戒时,是发了愿的哟,“众生无边誓愿度,能度否?能度!”具体做起来就是要发广大心,发菩提大心。菩提心就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九
能令安住普贤行善知识
这十种善知识,次第来教导,一步一步地提升,终至成就普贤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普贤行愿品》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无边愿力浓缩在一卷经当中,我们经常读诵《普贤行愿品》,就能培养菩提心,安住菩提心,成熟菩提心。
十
能令入一切佛智善知识
上面说了九条,最后归于一条——能深入佛智。什么是佛智呢?就是承担一切苦难而没有负担。佛之所以要成佛,不是他自己有什么需要,而是因为看到大地一切众生,在生死轮回当中苦难不息,所以要成佛度众生。佛的智慧就是指导如何度众生,如何不执着,那就是佛的智慧。
这十种善知识,可以从种类与功能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种类来说,有十种老师、善友;从功能来说,可以是一位善知识就具备这十种功能,或者说几位当中分别就具备某一种或多种善知识的功能。所以不要小看亲近善知识这样一件事,这既是学佛的必要前提,也是修行路上不致歧邪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