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华严经》汉译本介绍(中)

编辑:两车 日期:2021-07-01 21:45



前文回顾:

华严法会|《华严经》是如何传到中国来的——《华严经》汉译本介绍(上)


《六十华严》虽已译成华文,但经文中尚有缺而不全者,意义无法连贯。华严三祖法藏法师(即后来之贤首国师)曾奉诏宣讲《六十华严》,在讲经时感觉其中文有不连贯之处,一直希望有机会来补充。


正好当时有中印度三藏法师地婆诃罗(华言日照),因为深慕玄奘法师的为人,于唐高宗永隆初年杖策来游,径至中国弘法。日照三藏也是一位华严学者,法藏法师遂将经文缺少之处就教于日照三藏。


日照原携有梵本《华严经》,乃与之相对校勘,才知道是脱落了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文中,自四十二参摩耶夫人后至五十二参弥勒菩萨前,中间天主光等十位善知识;又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文殊菩萨伸展右手,过一百一十由旬,摩善财童子顶之两段经文。


后经复礼法师执笔,慧智法师译语,加以按段补入原文,乃成今日我们所见到的《六十华严》之完本,计三万五千偈、三十四品。尽管如此,《六十华严》只有七处八会,仍未周全,三万五千偈与龙树菩萨自龙宫取出之十万偈的下本,也缺略颇多。


二、《八十华严》之传译


女皇武则天一向崇奉三宝,力弘大乘,尝以《六十华严》处会未备为憾。远闻于阗国有《华严》全经梵本,发使求访,并请译人实叉难陀(译作学喜、喜觉)尊者与经䇲同臻帝都洛阳。


此处所说的于阗国,乃西域古王国,又作于填、于殿、于遁、于溪丹,位于新疆西部,即今和阗之地。西元三世纪前后称之瞿萨旦那(意译地乳),印度人则称屈丹,自古即为印度、波斯、中国间之贸易途径,亦为东西文化交流之要冲。据《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此国大半为沙碛,气候和畅,盛产宝玉及多种矿、植物,人性温恭,崇尚大乘佛法。凡传入中国之经典,十之八九须经此地,在西域诸国中与我国最为亲善。


西晋太康七年(286),于阗国沙门祇多密赍来《光赞般若经》;东晋之世,支法领于此地得《六十华严》之梵本;北凉时,昙无谶于此得《大般涅槃经》,沮渠京声得《禅法要解》、《禅秘要治病经》;萧齐之时,法献于此得《观世音忏悔除罪咒经》;梁太清二年(548),此地之沙门求那跋陀赍来《胜天王般若经》;至唐代(695),实叉难陀亦赍来《八十华严》等经。


实叉难陀尊者即于阗国人,智慧高远,利物为心。大小乘经论、外道异学,尊者无不博达。尊者于汉地有大因缘,所译经典除《八十华严》外,尚有《大乘入楞伽经》、《文殊授记经》等,共十九部,一百零七卷。


武后既将实叉难陀尊者与《华严经》梵本一同请来汉地,遂于证圣元年(695)三月十四日于东都洛阳大内遍空寺内进行翻译。翻译之时,武后并曾亲临法座焕发序文,并题品名。尚有南印度沙门菩提流支、沙门义净同宣梵本,复礼、法藏等并参与笔受润文。


历时四年,至圣历二年己亥(699)十月十八日在佛授记寺译毕。译成经文八十卷,内分三十九品,总由七处(同旧译《六十华严》)、九会(八会同旧译《六十华严》,新增“普光法堂”一会)的说法而成。经前有则天武后序文一篇。可以说,《八十华严》能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发扬弘传,全由武则天所促成的,这位帝王对《华严经》在中国的流传居功至伟。


不过,法藏法师发现新译的《八十华严》在〈入法界品〉中尚有脱文,仍与地婆诃罗校勘梵文。于第八十卷初从弥勒菩萨后至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善知识前中间,补入文殊伸手摩善财顶十五行,乃成为现今流行的《华严经》八十卷本。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在内容上有广略多少之异,译语也有新旧之别,但都有着非凡的价值,绝不能说因为《八十华严》更为完备,便忽略了《六十华严》。就其后世流通来说,读诵《华严经》者虽以《八十华严》为主,但对《华严经》研究却以《六十华严》为多。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依据此经建立一家教判的华严历代祖师,尤其是集华严宗大成的贤首国师,其著述多依《六十华严》而成。因此,《六十华严》在教理研究上的价值占于优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