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两车 日期:2022-06-11 08:41
注释
①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略称《华严经》,此经是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首部经典,其系阐述佛之因行果德,广大圆满、无尽无碍妙旨的大乘要典。《华严经》有“经中之王”的美誉,唐代清凉澄观法师于《华严经行愿品疏钞》提到:“此经称性备谈十身威雄,若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为欲显斯果德,故说华严大经十种因缘,皆应一一随其本因。”宋代永明延寿禅师的《心赋注》亦提到:“不读《华严经》,焉知佛富贵。此一真心,可谓富贵,可谓尊极。”惟有读过《华严经》的人,由认识佛心所显现华藏世界的依正庄严,才能觉悟自性本具的富贵。
②玄奘法师: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玄奘法师自幼从兄诵习经典,十三岁出家,因在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于唐太宗贞观初年西行,孤身涉险,历尽艰难。贞观五年,玄奘法师三十岁,留学于那烂陀寺。其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寻求梵本。于贞观十九年东归,此行共历十七年,行程五万里,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五二〇夹,共六五七部。玄奘法师回国后,为太宗所钦重,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固辞,帝唯从其志,助其译经工作,建译经院,前后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共一三三五卷。玄奘法师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之译经新规则,因此后人称玄奘所译之经为新译。师示寂后,高宗追谥“大遍觉”之号。
③般若:即《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略称《大般若经》,凡六百卷,唐玄奘法师译。全经旨在说明一切现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智慧认清真相,方能达于觉悟解脱之境。此经为大乘佛教之基础理论,亦为诸部般若经之集大成者。般若部乃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部经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玄奘之前,已有若干般若经之汉译,然因未能周备,故玄奘乃集众重译,校合三种梵文原本,自高宗显庆五年至龙朔三年,共历四年译成。译成后翌年二月,玄奘即示寂。
④进御:进呈。
⑤讫:完毕。
⑥三藏:指经、律、论三藏,是佛典的总称,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后来弟子分类结集为三大部类,因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皆名藏。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律,谓止恶修善,调伏诸根,如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论,即抉择辩论一切法义。
⑦华严如天王:莲池大师于《竹窗初笔》第三十八篇〈华严不如艮卦〉提到:“华严具无量门,诸大乘经,犹是华严无量门中之一门耳。华严,天王也;诸大乘经,侯封也;诸小乘经,侯封之附庸也。余可知矣!”大意是,一部《华严经》具备无量无边的法门,诸大乘经典不过是《华严》无量法门中的一门。所以,《华严经》好比是帝王一般,诸大乘经就如同诸侯国,诸小乘经就好比是附属于诸侯国的小国,至于其他就不言可知了。
⑧兆民:泛指众民、百姓。
⑨驭:统治、治理。
译文
有人问:“据说大藏经中没有与《华严经》相等的经,这是什么意思?”我解释道:从前玄奘法师译成《大般若经》六百卷后,以此经进献唐高宗皇帝。皇帝问:“《大般若经》卷帙如此浩瀚,为什么不居于《华严经》之先?”玄奘法师回道:“华严具无量门,般若虽多,只是华严无量门中的一门。”
又有一位僧人作数格书柜供奉佛经,平时都是将《华严经》供在最上格。有一天取《华严经》读诵后,把经放在中格,第二天早晨出乎意料地发现此经居然自动回到上格,这位僧人非常惊异。其实这是《华严经》的威神所致,也是受持此经的人精诚所感。况且三藏圣教,惟独《华严经》如天王,专制宇内,诸侯公卿大夫等文武百官以至百姓,都是由天王所统驭的。还有哪一部经能与之相提并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