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是灵隐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历代文人墨客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经由他们的诗歌而闻名于世。灵隐山的桂花之所以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很大原因就在于月桂峰。根据《天竺山志》记载,月桂峰的桂花早在唐代就闻名于世了。月桂峰,法净寺案山也。《旧志》云:唐天宝寺月中桂子,尝堕此峰,生成大树,其花白,其实丹,故名。《南部新书》云:至今山多桂树,凡值中秋夜,往往空中子堕。月桂峰的桂子花开时,不仅香飘百里,桂花瓣也会随着山风四处飘零。这种“空中子堕”的景象想必会给当时的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再加之佛教文化的兴盛,于是桂花频繁的出现在文人墨客的作品之中也就不足为奇了。唐代是诗歌与佛学兴盛的时代,灵隐山的桂花在这一
发布时间:2024-09-28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杭州自古以来就是繁华秀美的人间天堂,临安、钱塘等别名也声名远播。其实杭州还有另一个古称,叫做武林,并且在两千年前的《汉书·地理志》中就有记载,可见其沿用之久,而来过杭州的人也都知道武林门、武林广场、武林路等。但此武林非彼武林,与武术江湖并没什么关系,乃是来源于自武林山。然而长期以来,对于西湖周边究竟哪座山才是真正的武林山,一直众说纷纭。《增修云林寺志》中有明代邵重生的《武林山辨》,不仅分析了历代出现的种种说法并加以辩驳,更提出了三条论据,或许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一“历史公案”。武林山辨邵重生武林,杭之名山,因以名郡,而古今皆朦胧,未有直指的名为某山者。《旧志》
发布时间:2024-09-03
灵隐寺创建至今已近千七百年,不仅禅宗法窟,也是西湖古迹,历代慕名前来礼佛问道、寻幽访胜而创作的艺文颇多,收录于寺志之中的便有不下百篇,且多出当世名家之手。这些文章具有载道传心、承先启后的功用,寺碑所以记功,塔铭所以彰道,乃至序赞、记述、书札等,年代虽然久远,仍然炳耀名山。从今天起,“灵隐寺”公众号“阅读”栏目将从这些艺文中选取一些兼具历史价值和文学成就的篇目,以便大家通过这些文章更加深入地了解灵隐寺悠久的历史源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今天所选取的便是宋初文学家罗处约所撰的《灵隐寺碑记》,这也是完整描述本寺风貌的文章中现存较早的一篇。文章不仅用华丽的辞藻描绘了五代时期灵隐复兴后的鼎盛状态,更将山水形
发布时间:2024-08-10
飞来峰觉范慧洪禅师意行忽出门,欲留聊植杖。云开飞来峰,岿然眉睫上。气势欲翔舞,秀色无千嶂。万物皆我造,何从有来往?大千等毫末,古今归俯仰。心知目所见,皆即自幻妄。如窥镜中容,容岂他人像?颇怪胡阿师,乃作去来想。此意果是非,一笑声辄放。且复临冷泉,举手弄清涨。
发布时间:2023-11-21
二中边之辨:“灵鹫飞来”的内在逻辑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境内并没有称作灵鹫峰(或作鹫峰、灵山)的山、峰。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灵鹫”“鹫峰”“灵山”等名字亦为中国人所熟知。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的很多地方,也出现过类似的“灵鹫东来”的传说,而中国各地也有了为数不少的以鹫峰、灵鹫或灵山命名的山、寺。如据《高僧传》卷三中记载:北印度圆宾国僧人求那跋摩(367—431)从广州登陆来到中国以后,宋文帝即派人接他至京师。在路过始兴(属今广东省韶关市)时,跋摩注意到当地的虎市山形状样貌与印度的耆阇(耆闍崛山,即灵鹫山)非常相似,因此将虎市山改名“灵鹫山”。此外,在五台山亦有建于东汉年间的灵鹫寺,北京的西山有鹫
发布时间:2023-11-21
引言“佛教中国化”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成功范例。源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化过程暨与中国本土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相结合,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佛教中国化”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发掘。本文以佛教名山灵隐山“飞来峰”为例,借鉴学术界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中印文明交流互鉴的角度阐释“灵鹫飞来”的外在条件和内在逻辑,及其对于杭州之为“东南佛国”的重要影响和意义,从而深化我们对于“佛教中国化”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理解和认识。一“灵鹫飞来”的地理与人文因素飞来峰又叫做灵鹫峰,位于杭州灵隐
发布时间:2023-11-14
在我们步入寺院的殿堂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建筑物上醒目的匾额。这些匾额一般挂在门户上方、屋檐之下,十分引人注目。匾额简称为匾,古代常写作“扁”,如《说文解字》云:“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这就点出了匾额“建筑命名”的原始功能。作为寺院的匾额,其内容既有表示殿堂名称的“大雄宝殿”“药师殿”等,也有用以彰显诸佛菩萨甚深功德的“威震三洲”“慈航普渡”等。这些匾额既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了解殿堂功能和供奉圣像的最直观方式。对于有着近一千七百年历史的杭州灵隐寺,寺内殿堂的匾额更是以凝练的文辞、精湛的书法和深远的寓意,将佛学义理、宗教源流、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足可称得上是
发布时间:2023-10-16
契嵩禅师不仅钟爱南屏山,还游遍杭州诸山,撰有《武林山志》,录于《镡津文集》卷十二,为“志记铭题”的首篇文章。《武林山志》详细记录了杭州西湖南北群山峰峦岗岭坞谷和溪涧泉流的走势、方位、名称、风貌、物产及相关历史掌故,对武林山可谓了如指掌。作为方外写手,他还特别记录了散布于群山中的诸多丛林精舍,对北山灵竺诸刹记述尤详。在契嵩禅师笔下,武林山不仅是风光秀丽、底蕴深厚的一处胜地,而且俨然是一座寺刹遍布的佛山。《武林山志》读来饶有风趣,不仅是反映北宋武林山历史风貌的宝贵文献,也是游览西湖群山风光、探赜武林山佛教文化的极佳向导。在临近钱塘江畔的大慈山、石壁山、月轮山,还有余杭的径山等处,也可看到契嵩禅师游
发布时间:202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