洒 净 偈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膻垢秽尽蠲除令此坛场悉清净  2019年11月20日至11月26日(己亥农历十月廿四至十一月初一),杭州灵隐寺举行"己亥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  11月19日(农历十月廿三)周二晚18:00在大雄宝殿举行己亥水陆法会薰坛洒净仪式。欢迎十方善信居士参加水陆法会薰坛洒净活动。  作为汉传佛教最殊胜的佛事之一,水陆法会以上供十方诸佛、圣贤,无遮普施斋食为基础,救拔诸六道众生,历时七昼夜,分为内坛佛事及外坛佛事,共七个坛场,其中第一项议程即是薰坛洒净。 何为薰坛洒净?  薰坛,又名净坛,是水陆法会正式开始前最为
发布时间:2019-11-18
时间2019年11月16日9:00-11:0012:30-14:302019年11月17日9:00-11:0012:30-14:30地点杭州灵隐寺直指堂主题来圣法师《禅修的方法与要领》报名请长按上图二维码报名《童蒙止观》  对佛弟子来说,禅修是相当重要的一门功课。指导禅修的经典有很多,《童蒙止观》无疑是非常好的一部禅修经典。《童蒙止观》由隋代智顗为其在俗的长兄陈缄所撰,总分为十部分,主要叙述修习"止观"的十种次第,即具缘、诃欲、弃盖、调和、方便行、正修、善根发、觉智魔事、治病和证果。  前五章详述止观之前所应加行之二十五方便,第六正修章设立坐时修、历缘对境修
发布时间:2019-11-12
当今社会经济蓬勃发展,人类的物质财富不断地提高,然而人们的内在往往反而感觉空虚……由于人们内在空虚、工作压力增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增多了。因为人类的物质欲望往往得不到满足。越是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人就会越执迷于它,烦恼及欲望就越炽盛。如果人们都热衷追求物质的享受,那么社会自然会产生许多问题不能够和谐。假使人们能够转过来,着重修心,每个人都能够了解生命真正的意义,这样社会问题能够减少,从而促进社会和谐,世界能够和平。 佛教注重自身品格的修养,按照佛陀的教导去处理问题,必定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稳定。  《吉祥经》
发布时间:2019-10-29
活动缘起  为令未闻者闻,已闻者着信,已信者增善解,在灵隐寺住持上光下泉大和尚慈悲安排下,灵隐寺从即日起组织灵隐寺己亥年第二批皈依居士回堂修学活动,希望通过常态化课程,为大众指引一个修行的入手处,开展次第的闻法受持的实践途径,提升三宝弟子的修学水平,化育大众,强化民众道德素养,实现人间佛教宏愿,贡献力量。皈依回堂   时间 2019年11月15日至11月18日 报名条件  一、面向灵隐寺皈依弟子;  二、七十周岁以下;  三、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精神性疾病;  四、提供真实报名资料;  五、全程参与回堂课程并严格遵守回堂要求,(报名前请征得家人同意,并妥
发布时间:2019-10-27
《佛说无常经》又称《无常三启经》,本经是过去印度僧团的晚课诵本,即每天傍晚都要读诵的经典!在中国,自从义净三藏译出之后流传未广,湮没无闻。直至民国,弘一法师特为推重,笔墨敬抄并撰《无常经叙》,倡导流通。   读诵《佛说无常经》能痛念无常,促使修行者精进向道,经中数说"此老病死,于诸世间,实不可爱。实不光泽。实不可念。实不称意。"无论六道众生,有情无情,无论自身是主角还是配角,皆应知晓人命只在呼吸之间,生、老、病、死,唯有放下一切我执,认识【大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的道理,唯有依着佛陀的教法如实的修行,才能了脱生死。鸟瞰生
发布时间:2019-10-23
水陆法会又称水陆道场、悲济会等,是中国佛教经忏法事中最隆重的一种。这种法事是由梁武帝的《六道慈忏》(即《梁皇忏》)和唐代密教冥道无遮大斋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水陆」之名,始见于宋·遵式(964~1032)的「施食正名」,谓系「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  最初是由梁武帝梦僧启示,后又得宝誌劝说,因而披阅大藏创立仪文,于天监四年(505)就金山寺修建水陆法会。  至唐咸亨(670~673)中,法海寺神英于大觉寺义济处得到梁武帝的水陆仪文,依照修斋,复流行于世。北宋杨锷撰有《水陆仪》3卷。苏轼撰《水陆法赞》16篇,称为眉山水陆。南宋史浩曾施田给月波山修设水陆大斋,并亲撰仪
发布时间:2019-10-21
时  间2019年10月19日9:00-11:00地  点杭州灵隐寺直指堂主  讲妙戏法师《妙法莲华经》报名方式报名请长按下方二维码  妙法莲华经(Saddharmapundarika-sutra)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西藏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妙法莲华经》  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   在大乘佛法兴起的时代,有了以&ldq
发布时间:2019-10-15
"放生"典出于大乘佛经,盛行于中国内地,西藏亦然,也流传于日本和邻近的韩国与越南等地。放生的活动,是基于众生平等的慈悲精神以及轮回生死的因果观念,所谓"吃它半斤,还它八两",如果能够既戒杀又放生,当然功德倍增,此等感应灵验的事例史不绝书。  放生是从戒杀而衍生的,也可以说戒杀的进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杀仅是止恶,是消极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积极的善行;如果仅仅止恶而不行善,不是 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在中国,从北齐萧梁以来便提倡断肉食、不杀生,且放生的风气也从此渐渐展开,从朝廷以至民间,由僧众而至俗人,都以素食为尚。历代政 府为了表示推行仁政,年有
发布时间:201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