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中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只有修正知正见为佛知见,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没有甚深的福德是听闻不到《法华经》的。六万余言七轴装,无边妙义广含藏。白玉齿边流舍利,红莲舌上放毫光。喉中甘露涓涓润,口内醍醐滴滴凉。假饶造罪过山岳,不须妙法两三行。 观音菩萨慈悲喜舍,广行六度,随顺众生因缘,应机示现,给予众生真实的佛法利益。现以三点略说如何按照《观音菩萨普门品》依教修学。观世音 解苦难 有求必应 《法华经》是佛陀的一本秘经,它就像国王头上的宝珠,不容易轻易示范给人。只有大福德大因缘发大心的人,才能看到《法华经》这个宝珠。《普门品》就出自《法华经》第二十五品。 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有一个国王生病了,御医都没有治好。后来菩萨就托梦给他,说你只要读诵《法华经》中的《普门品》,病就会好了,国王按照菩萨的话去做了,病果然很快就好了。后来这个国王就把《普门品》独立的取了出来,并广为传诵。 观音菩萨又称为观自在菩萨,此菩萨久远已成佛(南无正法明如来),因慈悲深切,念念关怀于众生,倒驾慈航,现菩萨像。 在佛教中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的象征,她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是我们众生的依怙,更是我们修学的榜样。 经中云: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音菩萨,一心称名,观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无尽意菩萨在法华会上请问观音菩萨名字的因缘,观看世间苦难的音声,也可以理解为:众生受苦是因,菩萨寻声解难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所以称为观音。 “观”是一种观智,能观的智慧;“世”有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音声有善声、恶声,有好声、坏声,有苦声、乐声,观音菩萨观看众生过去世的因缘、现在世的因缘、未来世的因缘;观看这三世的因缘,然后确认应该用什么方法去救度和教化这个众生。 众生被贪嗔痴三毒迷惑颠倒,还有生老病死这些更是苦中之大苦,那么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要怎样断除苦根呢?《普门品》中就有答案!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
发布时间:2020-11-04
《普门品》全称《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法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主要宣说了观世音菩萨的普门示现,叙述了无尽意菩萨和佛陀的两次问答。 初次问答是观世音菩萨的得名因缘,也就是为什么称观世音菩萨;第二次问答是观世音菩萨为众生说法的方便。 观世音菩萨以“慈航普渡”、“有求必应”的慈悲弘愿受到许多人的广泛欢迎。我们如何依《普门品》而建立佛教信仰?首先从修学慈悲做起 什么是“慈悲”?对此,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道:大慈,是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是拔一切众生苦。也就是说,“慈”是给一切生命带来快乐,“悲”是让一切生命远离痛苦。 “慈”它具有父性的慈爱,它在济世、救人、利物的过程中,含有威德庄严的意义;好象太阳,阳光普照大地的时候,利益众生;但是,火热的阳光,也会产生震慑力,让人望而生畏。“悲”它具有母性的慈爱,这个“悲”好象月亮,总是在黑夜中默默地放出宁静柔和的光芒。 在汉传佛教当中,观世音菩萨的圣像,常以女性的化身站在茫茫的苦海中救拔众生。观世音菩萨慈悲救世利物的精神,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慈爱,而且在慈爱、悲悯众生的同时,又不失威德。因此,佛法上理解的慈与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无缘慈”就是无条件、无要求地慈爱一切众生;“同体悲”就是无时间、无空间地悲悯一切众生。并且,佛教还把观世音菩萨作为无限慈悲的代表者。因缺乏信仰而出现危机 当今社会我们在物质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危机,这个危机就是因为我们缺乏信仰。第一、自然危机 我们利用技术、技能提升自己物质水平的时候,是不是有想过我们的技术、技能会不会影响到了环境的污染与水土资源的破坏呢?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多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00多亿立方米的水体。 土地是养育万物生灵的母亲,然而现在地球上可供利用的土地也就只有75.29亿公顷,并且它们的质量还在不断地退化。还有现在的空气污染问题。难道说这些都是自然形成的吗?不是,是因为我们没有信仰,无限地去向大自然索取,而得到恶性的反馈!第二、家庭危机 家庭是生活港湾,是我们身心休息的地方。家,让多少人魂牵梦绕;回家,让多少人热泪盈眶。家是孩子们成长的地方,是乐园、是依靠。在社会上都很重视婚姻过程和一个新家庭的建立。一般人一想到
发布时间:2020-11-03
据《大悲心陀罗尼经》载,观音菩萨在过去无量亿劫时,跟随千光王静住如来修行,听如来宣说《大悲咒》,当下从初地证超八地,于是立誓要为利益一切众生而生千手千眼,发愿后果然具足千手千眼,并且十方大地一起震动,十方诸佛一齐放射超过日月的大光明。 千手代表遍护众生,千眼代表遍观世间,象征观音菩萨的广大慈悲和无边愿力。千手观音的形象分为两种: 一种是塑千手如孔雀开屏般排列在身后,每只手中有一只眼,例如上图大足石刻的千手千眼观音。 另一种则是除观音胸前合十的两手外,身侧各塑二十只手,每只手中有一只眼,且持有法物。四十二手眼遍观世间普度众生。许多寺院的千手千眼观音常以此造型出现。四十二只手眼与“二十五有”结合,即成千手千眼。杭州中天竺十一面四十二手眼大悲观音圣像 大悲观音四十二手眼 四十二手眼法出自唐西天竺沙门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 经中讲述了四十一个真言和手图,到明朝万历二十九年刻本又增加一手眼,即总摄千臂手眼,是根据唐代其它两部译经中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总摄印而收入。 此法的出世因缘是观世音菩萨为破二十五有,救度轮回中的困难众生。简单地说,三界之内所有的轮回烦恼,菩萨以四十二手眼法皆可破坏摧灭。手眼通天大总持,震动三千世界时,有缘无缘咸摄化,慈悲普度阎浮提。 在苏哺罗所译经中,将四十手眼分为五部:如来部、金刚部、摩尼部、莲华部、羯摩(事业)部,分别管理息灾法、调伏法、增益法、敬爱法、钩召法。一部为一组,分别配以八手眼。 【 第一组 】《 如来部 • 息灾法 》 1. 如来部 • 息灾法 • 化佛手 若为生生之众不离诸佛边者 当于化佛手 手中持化佛,称化佛手。 2. 如来部 • 息灾法 • 罥索手 若为种种不安求安隐者 当于罥索手 3. 如来部 • 息灾法 • 施无畏手 若为一切处怖畏不安者 当于施无畏手4. 如来部 • 息灾法 • 白拂手 若为除身上恶障难者 当于白拂手 白拂,指拂子, 去烦恼、除障难之义。 5. 如来部 • 息灾法 • 榜牌手 若为辟除
发布时间:2020-11-0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20/11-02/6373990373915845514500618.png" title="image001.png" alt="image001.png"/></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读经法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读经法师,是指能正心端坐、眼观经文而宣读的法师。</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读经是指为解义或祈愿、回向而诵读经典。读经包含多种类别,若为赞叹佛德而读,称为诵经、讽经;若为通解经义而读,称为看经;为祈愿而读大部经,称为转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禅宗特区别其不同,谓讽经、转读 ,必行于佛前;看经可随意行于寮房。又诵《大般若经》时,逐卷通六百卷全文,称为真读 ,即读经。唯读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而转翻经卷,称为转读。</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此外,于心中默读经典,称为心读;以身实践经典,称为身读。盖读经、转经、讽经、看经、念经等名称,虽有区别意义,但一般可通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20/11-02/6373990375691128621050043.jpg" title="image002.jpg" alt="image002.jpg"/></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佛教各种经论都劝人读诵、受持佛经,并广说其功德。如《法华经》卷七“陀罗尼品”载,若能于本经受持、读诵、解义,如教说修行,功德甚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观无量寿经》载,求生极乐所修三福之一,即“深信因果,读诵大乘”。</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智顗之《法华经玄义》卷五载,读诵大乘经典,为观行五品之第二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据善导之《观经序分义》载,读诵大乘经典,能开智慧,进而能厌苦,欣乐涅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观无量寿经》散善义谓,读诵《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净土三经,为往生净土五种正行之一。</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20/11-02/6373990376876730718920768.jpg" title="image003.jpg" alt="image003.jpg"/></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读经在印度原本以解义为主,至佛经传译至中国,由于祈愿、回向之风盛行,读经成为祈福或超度的通行方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依《梵网经》卷下云,当为亡者于四十九日内,读诵讲说大乘之经律,斋会求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中国历来有读诵大乘经律以祈福消灾之事,例如东晋以降,于旱魃之际,多读诵《海龙王经》而祈雨。唐武则天时曾敕诸州置大云寺,于各寺读诵《大云经》,以宣布“神皇受命”之事。唐代宗曾敕请不空三藏讲诵《仁王经》,为崇护国家而祈愿。</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files/image/info/2020/11-02/6373990377921932543425223.jpg" title="image004.jpg" alt="image004.jpg"/></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读经法师在读经之前,应当“净手洁案,主敬存诚,如面佛天,如临师保,则无边利益自可亲得。”</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印光法师说:“凡欲阅读经典,须先洗手漱口,洁净几案,端身正坐,合起双掌 ,然后以拇指与二指翻开经本,慎重小心保护经文,勿令染污,勿使毁损,一则是保持经文寿命,二则保持经文完整,三则能生福德及智慧性,四则远离诸过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读经法师在阅读经典时,一定要心存恭敬,方能得到读经的利益。印光法师说:“礼诵持念,种种修持,皆当以诚敬为主。诚敬若极,经中所说功德,纵在凡夫地不能圆得,而其所得,亦已难思难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
发布时间:2020-11-02
前面几篇文章中,我们对寺院主要殿堂及供奉的诸佛菩萨尊相进行了简要介绍,这些殿堂多是安置佛菩萨像和祖师像的,同时可以供诵经说法等集会使用,今天我们着重介绍三座与丛林日常饮食起居相关的殿堂:钟楼、鼓楼、五观堂。灵隐寺钟楼一钟楼 钟楼为伽蓝七堂之一,是丛林中悬挂梵钟之堂宇。丛林建筑中,钟楼多与鼓楼相对,钟楼在东,鼓楼在西,二楼分居伽蓝两翼。 梵钟的外形一般是上端有雕成龙头的钓手,下端有相对的二个莲华形撞座,称为八叶,撞座以下称草间,下缘称驹爪;以上则分池间、乳间二部分,且乳间有小突起物并列环绕,又连结撞座,呈直角交叉的条带称为袈裟,又名六道。另外,钓手傍有呈圆筒状的插通内部。此类钟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灵隐寺钟楼击钟 《增一阿含经》曰: 阿难即升讲堂,手执犍稚,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 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 露地击犍稚,比丘闻当集。 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 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 寺院早晚叩钟一百零八响,寓意众生能脱离一百零八种烦恼。叩钟的时候唱念叩钟偈,一句一叩,以祈愿受苦众生听闻钟声之后,能够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灵隐寺钟楼地藏菩萨像 钟楼下面供奉的是地藏菩萨,寓意也正是度化众生摆脱恶道之苦。有关钟楼供奉地藏菩萨的因由,详见前文对地藏殿的介绍。 灵隐寺鼓楼二鼓楼 寺院内的鼓楼是悬挂鼓之建筑物。其位置在大殿或讲堂之右,而与钟楼相对望,故自古有“左钟右鼓”之称。 鼓楼供奉的是妙吉祥菩萨,即文殊师利菩萨。鼓则置于鼓楼最顶之处,法会之时,为僧俗集会之报时器具。有高僧大德莅临寺院时,钟鼓齐鸣,以表示尊重恭敬。 我国现存最古之鼓楼为河南登封少林寺大雄宝殿前之鼓楼,系建于元代大德(1297-1307)年间。 传说,忉利天善法堂之鼓,不打自鸣,闻其声者即起惧恶生善之心,故称为天鼓;亦有于鼓上涂毒药后敲打,闻其声者则死,此鼓称为涂毒鼓。又天鼓比喻为生善,毒鼓比喻为破恶;另有喻信佛法者为天鼓,喻谤佛法者为毒鼓之说。然谤佛法者终亦能成佛,故有“毒鼓结缘”之说,亦暗喻佛法门中不舍一人的慈悲广大。 寺院早晚敲鼓,与钟声相互应和,早上先敲钟、后接鼓,晚上先敲鼓、后接钟,所以称晨钟暮鼓。 云林禅鼓 鼓有时用来比喻佛陀所说的法,佛法能令众生折伏如魔军般的烦恼,恰如两军作战
发布时间:2020-11-02
在古代佛门中,能以不同方式弘扬佛法的法师共有五种,称作五种法师。这五种法师分别是: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解说法师、书写法师等五种。 《法华文句》解释五种法师曰:“法者轨则也,师者匠也,法虽可轨,体不自弘。弘之在人,是故五种弘经之人,皆得称为法师也。一、受持信力故受,念力故持。谓于如来言教,以坚固深信受之,于己忆持不忘,是为受持法师。二、读经对文曰读。谓正心端坐,目睹经文,口宣句读,是为读经法师。三、诵经背文曰诵。谓习读既熟,不须对文,自然成诵,是为诵经法师。四、解说,谓圣教之义难解,若能分明解释,训授于人,是为解说法师。五、书写,谓于诸佛经典,若能书写广传,流通大法,是为书写法师。”受持法师 受持法师,是指对于如来的言教经论能坚固深信领受于心,又能忆持而不忘的法师。受持法师首先要受持戒律。法师在领受佛所制定的戒法之后,就必须誓愿持守,不得有违。 其次,受持经典,即受学佛说的经典之后,发净信解,以恭敬心阅读,并时时讽诵、忆念。又信受佛之教法,称受持佛语。信受某部经典,如信受《法华经》,称受持法华。不论是持律还是受持佛教经论的法师,统称受持法师。 受持最主要在于修行实践。比如受持佛教经典,不仅要读诵经典,更主要的在于依照经典所说去行持。当一位法师如法读诵、受持某一部经典时,就会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获得无量功德。 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杭州招提寺有位僧琰法师,他初出家做沙弥时遇到一位相面的人。那个人告诉他说:“法师您的面相聪明又有智慧,但却显露出短命之相,不知为何?”僧琰听完相师的话,便向高僧大德请教如何能够延长寿命。大德告诉他:“佛陀有言,依法受持金刚般若,功德最大,必得延年。” 僧琰按照大德的吩咐,隐居深山受持、读诵《金刚经》。六年之后出山,见到了以前的相面人。相面人说:“法师以前修什么功德了,现在得到如此长寿之相!”僧琰便说:“以前你给我相面说面相短寿,我就隐居深山,专心持诵《金刚经》,别无他事。”相面人说:“真是不可思议!”僧琰因为持诵《金刚经》的功德,成为一代高僧,最后年过百岁,方才寿终。 学习并受持佛教经论有无量功德,如《金刚经》云:“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学佛者听闻《金刚经》,生深信仰,其福报胜于以恒河沙数的七宝作布施,更何况书写、受诗、读诵、为人解说的功
发布时间:2020-10-29
学佛者都知道,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受用都源于自己的福报。这福报的来源既包括当下努力工作、辛勤劳动,也包括过去生中的栽培。而栽培福报,最直截的方式莫过于布施和供养。但也常常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也知道供养可以得到财富,如果过去没有种下福报的因,这辈子贫困潦倒,甚至还等着别人来布施我,又哪有钱去供养呢?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白一点:供养和布施最为重要的并非钱财多少,而是在于供养和布施时的发心。从这个角度来说,不是等到有钱才去布施、供养,贫穷更要布施、供养,这样的发心更加殷切,果报成熟得也更快。 《四十二章经》中释尊举出了五种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制命不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其中居首的便是“贫穷布施难”。而我们学佛者,若能于此难中坚持不为境转,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发大心、修大行,必定能感得大福报。 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七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隋朝时,大万村有一位田遗生,家里很穷,家徒四壁,有四个女儿,连衣服都没有,只能用稻草遮挡身体。有一天,终南山的高僧普安法师带着僧众路过,村民都争先恐后要供养。 田遗生的大女儿叫华严,已经二十岁了,很想供养法师,但是家里只有两尺粗麻布。她很悲伤,仰头长叹。突然发现屋梁的空隙中,有一团乱稻草,她取下来一看,居然有十粒小米。这对于食不果腹的她来说就是宝贝啊!但她首先想到的并非自己,而是三宝,于是将这十粒小米磨去皮糠,连同那两尺粗布,准备去供养三宝。 但是问题来了,她连衣服都没有,又如何能够出门呢?于是,一直等到天黑的时候,她才趁着月光,就地匍匐着前进,把粗布放到僧房前,又把十粒粟放入僧众的饭锅里。然后她就祈愿:弟子因前世悭贪,这一世受此贫穷苦报。而今深生忏悔之心,希望用这一点物品供养众僧。如果我的业报消除,煮饭就变成黄色。 第二天早晨,师父们看到煮的白米饭居然变成黄色了,觉得很奇怪。普安法师知道其中因缘,就把华严女供养的事说了,大家都被感动了。 从那之后,有很多人用财物救济她们家,她们家很快就不贫困了。不仅如此,后来普安法师还为华严女准备了法衣,并且度化她也出家。出家后的华严女通过精勤修行,获益不可思议,《续高僧传》中用八个字来概括:声名重振,弘悟难述。 虽然只是两尺布和十粒米,但华严女供养的心十分真切,因此她供养的果报也就成熟得特别快。佛法中发心最重要,所以省庵大师在《劝
发布时间:2020-10-27
名寺名联,盛传不衰。杭州灵隐寺文化底蕴深厚,诸多楹联结合佛教文化精髓,涉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经典故事、宗派源流等范畴。在灵隐寺,仔细品读欣赏精彩的楹联佳作,能更好地了解佛教所主张的自然和人文高度和谐的文化内涵,给人以启迪和警醒,起净化心灵的作用。 杭州灵隐寺殿堂楹联,引人驻足,回味无穷。今天我们欣赏灵隐寺药师殿的一副抱柱联。联句 上联 发十二誓愿起沉疴广济良方尘界均沾法雨 下联 阅千六春秋逢盛世重兴净土灵山复现慈云——张学理撰,壬申年武中奇书 作者 撰联者简介 张学理(1924-2020),系湖南零陵人,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杭州树范中学政治教员、副校长,杭州市团委党工科、中共杭州市委组织部干事,民盟杭州市委会副主委、常委,杭州女中校长,杭州第四中学校长、代党支部书记,杭州第十一中学副校长,杭州一中校长、支委,杭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中共杭州市委统战部部长,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职。2020年5月6日在杭州因病逝世,享年97岁。 书联者简介 武中奇(1907-2006),山东长清(今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人。幼曾拾荒为生,以青麻作笔,方砖当纸,清水代墨 。学《郑文公碑》,上追秦汉,兼攻金石。早岁孜孜于书法印章,多次为革命烈士纪念碑书丹 。比较擅长草书,对篆、隶均有所涉猎。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届书法篆刻展。1981年以来,中国书协、江苏国画院、在济南、南京等地举办了画展。曾任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画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江苏分会主席。2006年3月29日在南京因病逝世,享年100岁。注释 上联 发十二誓愿起沉疴广济良方尘界均沾法雨 发十二誓愿起沉疴 誓愿:自制其心名之为誓,志求满足谓之曰愿,合在一起,就是对心有所约制,对一固定目的起希求心,亦即发愿起誓完成某事。 十二誓愿:指药师如来因地所发十二大愿。 疴乃病义,病势沉重,久治不愈,名为沉疴。 众生之病颇多,贪嗔痴慢疑,乃至八万四千烦恼,皆是众生之病。而病之最重者莫过于生死,无始劫来沉沦六道,堕落三途,此病不可谓不沉。药师如来德号也就是由此譬喻而来:世间药师能除人身疾病,药师如来也
发布时间:2020-10-26